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重阳糕怎么做简单又好吃,重阳糕的来历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重阳糕”的由来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2、各地流传着许多重阳风俗,其中最普遍的是吃“重阳糕”了。
3、重阳节吃重阳糕风俗在北宋已十分盛行。
4、据《东京梦华录》说:当年汴京(今开封市)城内,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馈送,一插剪彩小旗”。
5、南宋时,重阳糕已成为时令佳品在店肆中供应,“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下彩旗,名曰‘重阳糕’”(《梦梁录》)。
6、定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一般认为开始于汉代。
7、据周处《风土记》)说“九月才日……俗于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避恶气而御初寒。
8、”又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9、”关于重阳节和重阳风俗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有存的故事:汉代恒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后。
10、,费大师对徒弟说,九月九日你家里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里的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
11、果然九月九日这恒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恒景及家人听师言而得幸免(事出《续齐谐记》)。
12、实际上重阳为节起源于汉代的道学。
13、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阳爻“九”是“阳”和“阳性”的代词,所以古人称九月为“阳月”,九日是“阳日”,九月九日是两阳重叠,因此叫作“重阳”。
14、阳为刚,重阳为二刚相逢,道家称之“二刚相克”而被视作“厄日”,也产生了解脱“厄日”的方法,所谓登高插茱萸仅是解脱“厄日”方法之一种。
15、茱萸是一种落叶乔木,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是中药的常用药材之一,也可用于食品中的调味品。
16、记录的唐诗中提到重阳插茱萸风俗有数十处之多:“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茱萸插鬓花宜寿”(王昌龄),“舞鬟摆落茱萸房”(白居易),“强插茱萸随众人”(杨衡),而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处,醉把茱萸子(仔)细看”(《九日兰田崔氏诗》)和王维的“遥知兄弟维登高处,遍插茱萸随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的唐诗名句。
17、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阳节已演变为文人学士登高赏秋,结社吟诗的节日,原来插茱萸驱邪的风俗也一变为远离他乡的游子遥思兄弟父母的日子。
18、“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19、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刘禹锡《九日登同》诗)。
20、宋代,重阳节登插茱萸又演变为登高吃重阳糕风俗。
21、据说,重阳节吃重阳糕风俗是出于文人的笔墨官司。
22、宋人宋子认为刘禹锡作《九日登高》诗,本来想写“年年上糕处”,但当时经典中没有“糕”字,被迫写作“高”字。
23、他还作诗嘲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事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24、实际上以粉面蒸糕唐代已出现,不过并不是重阳节风俗。
25、宋代,城市经济逐渐繁荣,都市出现了独立经营糕饼食品的店铺,“糕”与登高之“高”谐音,于是吃糕逐渐代替登高风俗。
26、店主们为招揽生意。
27、,又仿“插茱萸”故事央每块糕上插上一而小彩旗以代替“茱萸”,专门在重阳节前出售,美其名曰“重阳糕”。
28、可见重阳糕是宋人依照汉唐故事设计的食品新产品,它既融合了古代重阳风的习惯,又是一种精美的节令食品。
29、古人独具匠心的食品设计不也值得今人学习吗!“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
30、百工一钦登高酒,灯火鸣机夜作忙。
31、”重阳节多吃重阳糕,祝君事事如意,步步登高。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本文来自“软馨吖”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1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