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lewis酸碱络合物,lewis酸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质子理论 Bronsted J N和Lowry T M提出,凡是能放出质子的物质为酸,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为碱,酸放出枝子后即形成该酸的共轭碱,同样,所有的碱也有着共轭酸。
2、 A — H+ → B + H+ 根据质子论的定义,酸的强度就是它给出质子的倾向的大小,碱的强度就是它接受质子的倾向的大小,因此,一个酸越是强,它的共轭碱越是弱,不同强度的酸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3、酸碱反应是酸中的质子转移给碱,反应方向是质子从弱碱转移到强碱。
4、 电子理论 1924年,几乎在质子理论提出的同时,Lewis G N从化学键理论出发提出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考虑的酸碱理论,它以接受或放出电子对作为判别标准,定义酸是能接受电子对的位置,而碱是能放出电子对的物质。
5、因此,酸和碱又可以分别称之为电子对受体和供体。
6、酸碱反应实际上是形成配位键的过程,生产酸碱加合物。
7、或者说Lewis碱是亲核试剂。
8、 A + B :→B — A 质子论和电子论的区别(B酸和L酸的区别): 质子论和电子论所定义有异同之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能和碱作用,与指示剂的颜色反应效果也相同,在某些反应中有相似的催化作用。
9、但是当反应中涉及到质子的传递转移时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不能互换。
10、有时候二者合用时产生的催化效果更为明显。
11、可是质子酸与碱作用后生产盐,Lewis酸与碱反应后生产的是络合物或加成产物;Lewis酸的立体体积要比质子大得多,在许多场合下会显示出立体效应,而质子却很少反映出立体效应。
12、 大多数的酸催化反应是在B酸位上进行,单独的L酸位不显活性,存在协同效应。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本文来自“幻想症”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2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