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人才辈出,其中法家的崛起速度发人深省。
在礼乐崩坏的战国时代,诸侯国以利相交,彼此毫无信誉可言,百姓遭受连年不断的战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今天不知明天的日子,他们渴求安定的生活。
这个时候社会的需要法家,法家思想在这种环境下非常容易见效,成效立竿见影,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商鞅,通过改革,使弱小的秦国脱胎换骨,一跃成为能够与齐、楚抗衡,争雄于天下的大国,这正是对法家成功的写照。
乱世有一个优点,可以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为贫寒子弟向上流动提供了很好的道路,这是百家争鸣的先决条件。在这个时代,一个有才华且有雄心壮志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
商鞅渴望将一身所学用于造福社会,立功于后世,起初在魏国的时候同样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整天郁郁不得志,然而魏国不欣赏他,自然有欣赏他的地方,于是他将目光投向西方的秦国。
秦孝公欲重振秦穆公的霸业,向天下发布招贤令,商鞅只身前往!
秦国虽然弱小,地处偏远,但是人家毕竟也是一个国家,无论秦国有多弱小,秦孝公毕竟也是一国之君,商鞅一介布衣想要见秦孝公并不容易,而要想见国君一面实在太难了,为了理想抱负,商鞅俯身低就求景监引荐自己。
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商鞅言辞恳恳,秦孝公却昏昏欲睡,没听进去商鞅的一言半语,事后秦孝公还责备景监,说他推荐的人乃是迂腐呆滞之徒。
景监也很无奈,这时候商鞅再次恳求景监引荐,景监也还抱有一丝希望,所以再次向秦孝公引荐。秦孝公第二次召见商鞅,听他说教,这次秦孝公懵懵懂懂,觉得商鞅说的有理,但不合他的心意。
景监再次被责备,找商鞅出气,商鞅说,只要再引荐一次,必定能够说服秦孝公,景监也想在秦孝公那打个翻身仗,于是力保商鞅,请求再召见一次。
事不过三,这次真的成功了,商鞅经过前两次的试探已经完全探知秦孝公的心愿。前面两次商鞅跟秦孝公谈王道,但是秦孝公急于求成,王道又是循序渐进的教化过程,所以秦孝公觉得不符合他的心意。
这次商鞅跟秦孝公谈的是霸道,因为秦孝公复业心急,复仇之心更加迫切,渴望在有生之年称霸中原,所以他对霸道很痴迷,不厌其烦的听商鞅讲解。
法家注重的刑罚之学,在严苛的法治下最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是秦孝公一直想要实现却始终达不到的天花板,商鞅的出现恰到好处。
但是商鞅的法家思想太过严苛,优点和缺点一样多,成则国富民强,败则国家彻底消亡,但是这时候诸侯国连年征战不断,这时候需要突破。破,才有一线生机,加之秦孝公急于求成,商鞅需要赌一把,利用严刑峻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强秦国国力。
但是商鞅还是遭到了秦国保守派甘龙等人的反对。
商鞅告诉秦孝公,犹豫不决则必然拖累行动,如果行动不果敢,则必然劳而无功,见解高远的人不会拘泥于俗见,而见解独到的人也未必会得到众人的认可,愚昧的人不会视线谋划,即使事情成功了他们也不明所以;相反,聪明人谋事于未萌,料事于未发,对前因后果清楚明了。
这一席话的意思就是,拘泥于俗见的人并不值得与他们商议变革大事,因为他们只会遵循过去的礼法,不懂创造。
甘龙等老臣过于尊崇过去的礼法,认为流传下来的老规矩才是治理国家的良策,而变法则会让国家颠倒混乱,于国家不利。
变法的确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会遇到他们的反对,阻力重重,但如果一贯安于现状,唯祖上之命是从,则只会守城,无法壮大,保守派已经在阻碍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的观点已经走在当时发展的前端,他认为聪明的人制定礼法,愚蠢的人只能被制定礼法的人约束,不敢变通,只能守成。而贤能的人懂得在不同时期变更法度,商鞅就是那个制定和变更法度的人。
保守派的观点是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那就不要贸然变更礼法,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那就不要更换国家旧器,坚守祖宗礼法是永远不会有过错的,让百姓安于俗见永远不会出现纰漏,如果一定要当冒失鬼,肆意妄为,恐天下将要大乱!
保守派的话在当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只要按照祖宗礼法管理国家,一定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国家也永远不会大乱。但是如果只因为惧怕变法会带来不利影响就一味的排斥,那势必会丧失变法的最佳时期,永远只能当跟随者。
而秦孝公要的是领导者,要的是别人从没有企及过的,要想得到别人无法企及的目标,就要付出别人没有付出过的,要做时代的开创者!
春秋五霸都是先经历国内变革才先后称霸的,秦穆公的称霸就得益于五羊大夫的辅助,最终成为一方霸主,秦孝公立志图强,苦无善策,商鞅才高志大,他就是秦孝公一直在寻找的人。
法家在当时,最适合那个时代,那个时代需要突破,要想破,必须依靠法家。
商鞅的变法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属于小试牛刀,主要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提升军人地位,强调社会稳定,杜绝犯罪等方面为主,虽然变法强度很大,但是商鞅并没有太冒进,很多国人不认同商鞅,非议新法,商鞅也不敢按照法度去执行,因为如果第一次变法就严格按照他的想法去执行的话,恐怕国家真的要乱了。
他的变法就等于刮骨疗毒,变法期间就等同于刮骨的过程。
第二次变法则等同于疗毒后的康复阶段。
以打击落后王族、扶持新兴势力为主。第一次变法走富强的道路,第二次变法走向中央集权的道路。所以,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商鞅始终围绕着“约束百姓”这个核心内容进行,他要的是一群温顺听话的臣民,在他制定的框框内安分守己,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百姓以“耕”、“战”为本,杜绝经商、学习、游说和私斗等所有不利于中央集权的活动。
在第二次变法后,法家严刑峻法体现的淋漓尽致,面对触犯新法的人,商鞅这次绝不姑息。有一次,700多个囚徒触犯新法,商鞅手起刀落,700颗人头马上落地,血溅闹事!
正是在这种近乎于恐怖的法度下,秦国浴火重生,彻底的脱胎换骨,沉积几百年的病垢被商鞅一层层的刮掉,经历漫长的疗毒过程后,秦国才能生出新的、健康的生命!
但是商鞅在刮毒的过程中得罪了太多权贵,秦国毕竟是嬴氏家族的秦国,商鞅还有最后的使命需要去完成,那就是将民心重新交还给嬴氏,他要让白色恐怖归于平静,他要让因为变法而四分五裂的贵族集团重新拧成一股绳,只有这样他的变法强国才算彻底大功告成!
劳苦功高的法家,用生命来诠释什么是法家!
本文来自“宁七月”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