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社会学上有一个经典的论述,穷人和富人在思维层面的最大的差异是,富人总是希望保持财富流动,利用消费体现价值,表现为舍得花钱。而穷人则更希望积累财富,通过财富本身体现价值,表现为花钱心痛。
很多人会感到困惑,这能够一概而论吗?人们只是在自己认为值得和合理的地方花钱罢了,因此,并不存在什么舍不舍得花钱的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因此,如果有一天,你花钱的时候不心痛了,说明你真正富裕了,如何理解呢?
非理性决策
理查德·塞勒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完全理性的消费并不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消费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最终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花钱这个行为本身是主观的,客观、理性的评价花钱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们在消费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价值、损耗、需求度如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是否具有购买力,自己能否买得起的问题,可是,很多时候,明明买得起,仍然心痛又是怎样的心理呢?
压制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一花钱就心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行为,因为心痛会压制一个人的欲望,换一个角度思考,没有花钱,又怎么有动力去赚更多的钱,买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呢?从这个角度看,压制欲望是不利于个体自我实现的,是违背社会学价值体系的。
从个体心理层面看,如果一个人总是害怕花钱,那么这个人的生活将充实着贫乏感,长此以往,对自己的价值认定也会出现偏差,会认为我就是这种能力水平的人,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可以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的根本原因不是缺钱,而是天天哭穷,最终成为了真正的穷人。
马太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马太效应,引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描述: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效应常常用来解释,富人更加富有,穷人更加贫穷的社会学现象。
那些一花钱就会心痛的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切合这个心理学效应,越是敢于花钱,不心痛花钱,越能够通过花钱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达到一种自我满足的目的,相反,那些一花钱就心痛,舍不得花钱的人,会有一种守财奴般的穷乏感,导致越发贫困,最终彻底成为穷人。
因此,如果有一天,你花钱的时候不心痛了,说明你真正富裕了。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非理性决策》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本文来自“玖玖言”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