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34;围剿&34;的失败,红军主力不得不放弃赣南、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
此时,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便摆在了红军面前:突围以后往哪里走?应该把红军转移到哪里去?也许有人会说,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不就是要走到陕北去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在红军刚刚踏上征程之时,方向在哪里?落脚点在哪里?一开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红军只希望找到一个地方,能够甩脱追击的敌人,歇下来喘口气积蓄力量,根本不知道遥远的陕北地区会成为红军长征的终点。
那么,党和红军最初是如何规划转移路线的?是什么时候才最终确定落脚陕北、以陕甘宁边区作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本期就跟您聊一聊红军长征终点是如何一步步确定为陕北的。
喜欢我们的朋友,不妨就在此刻点个赞吧,相信我们后面的讲述会更加精彩!对于我们的文章,您有什么历史知识的疑惑,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择优反馈给您认真的解答。
今天的人们提起长征,无不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是决定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战略决策,但是事实上,这场关乎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战略大转移,是在十分仓促的情况下做出并实施的。
当时,由于博古、李德垄断了对中央和红军的指挥权,他们以保守秘密之名,对于即将开始的战略转移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几乎没有进行有效的动员,红军长征准备工作极不充分。
起初他们计划带领红军从南线突破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封锁线,然后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然后实行战略反攻。
但是在转移过程中,博古、李德等&34;左&34;倾教条主义者采取逃跑主义的作战方针,让红军携带大量后勤物资,每个军团的行李都达上千副担子,队伍拉得很长,行军速度每天只有10至15公里,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机动能力,还使蒋介石很快就识破了红军的意图。
为了围歼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在通往湘西的途中,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妄图将红军聚歼于湘江以东地区。11月底,红军拼死血战,突破了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了3万多人。
此时,国民党军队又重新集结重兵堵死了通往湘西的道路,中央红军到湘西去会合红二、六军团、寻求战略转移落脚点的打算已经无法实现,如果再按原计划走下去,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但是,博古、李德却不顾红军在湘西战役中大量减员、极度疲劳和战斗力空前削弱的实际情况,依然坚持原定计划进军湘西。
危急关头,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商讨今后的行动计划,毛泽东在此次会议上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敌我情况,力主放弃原计划,改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毛泽东的主张被博古、李德所拒绝,但却得到了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支持,于是红军自湖南通道城突然改变了进军方向,折向贵州黎平挺进。这是长征前进方向的第一次大的改变。
1934年12月14日,红军占领黎平县城,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这次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主张,否定了博古、李德坚持去湘西的错误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
根据《决议》精神,红军从黎平出发向贵州挺进,至12月底,红军胜利占领了乌江边上的猴场。
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明确红军下一步要强渡乌江,在川黔边地区转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强渡乌江并解放黔北重镇遵义。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34;围剿&34;的总结决议》,进一步明确了红军长征的基本任务,就是&34;实行战略上的退却,以保持我们的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在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求有利时机,转入反攻,粉碎&39;围剿&39;,创造新苏区,保卫老苏区&34;。
遵义会议纠正了苏区中央&34;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转移时的逃跑主义&34;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从此,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才有了稳定可靠的主心骨。
时至1月中旬,就在红军在遵义休整期间,敌情突然发生了急剧变化,蒋介石纠集了川、滇、湘、桂、黔各路军阀,连同蒋系的&34;中央军&34;共40余万人,对红军进行新一轮的&34;围剿&34;。
此时,中央红军所在的黔北地区,位于长江与乌江之间,回旋余地不大,要想突破重围、站稳脚跟,并建立新的根据地,事实上已经办不到了。
此时,党中央不得不放弃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打算,决计乘敌人合围之前,从遵义地区移师北上,渡过长江,转入川西北地区,先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然而,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国民党川军刘湘调集12个旅计36个团的兵力分段封锁了长江沿岸,当红军由黔北进入川南时,各路敌军也同时向川南集结。为此,党中央和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暂缓执行渡江计划,改为在川滇黔边地区机动作战,毛泽东运用高超的军事战争艺术,灵活机动与敌周旋,四渡赤水,纵横驰骋于云贵川三省边界地区,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
4月29日,中央红军向金沙江边急进,并于5月初全部渡过金沙江,迅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然后从会理北上,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于6月中旬在川西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会合后,总兵力已达10万多人。此时,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侵华气焰日益嚣张,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抗日救亡成为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共同要求。
但是,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顽固地坚持&34;攘外必先安内&34;的政策,一面调集优势兵力继续&34;围剿&34;红军,一面对日妥协退让,而红军却以民族危亡为重,开始积极寻求抗日对策,并在行军沿途大力宣讲抗日救亡的道理,于是,到达川西地区后,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北上,以抗日救亡为第一要义,并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此时,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再次发生改变。
张国焘
但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的立场,夸大向东向北发展的困难,提出西进青海或南下川康的主张,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
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张国焘非但置之不理,而且一再拖延和阻挠,导致红军在懋功、毛儿盖地区停留了两个多月,错过了乘敌之虚向北发展的大好时机。
无奈之下,党中央不得不把原定的北上路线,改为穿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北出巴西、班佑,占领甘南的洮河、夏河一带。此后,张国焘仍然一意孤行,最终铤而走险,率领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力的左路军及部分右路军南下川康,走上了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反党道路。
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动,导致跟随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北上红军仅有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约8千人,以这样的兵力,控制甘南、建立陕甘根据地困难很大,党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放弃原定计划,提出改变&34;川陕甘计划&34;,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路线,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去,另谋新的发展。至此,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几经周折,做出了新的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1935年9月17日,红军陕甘支队突破天险腊子口,然后翻越岷山,于9月20日占领甘肃岷县、西固间的哈达铺,脱离了雪山草地地带,这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红军在哈达铺进行了休养和整编,并在当地邮政所意外获得了一些国民党发行的《大公报》、《山西日报》等报纸,党中央和毛泽东从报纸上了解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陕北还活跃着一支由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队伍,而且,先前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红25军已经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合!
于是,9月26日,党中央在甘肃境内的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形势,决定改变原定的到中苏边界地区去的战略方针,作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最后抉择。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和红25军胜利会师,革命根据地在陕甘宁地区迅速发展壮大。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这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最终胜利完成。
参考资料:
徐世强:《艰难的抉择:长征时中央红军曾八次改变落脚点》,《世纪桥》,2010年第18期
郑凯旋、郑德荣:《长征与新的革命战略基地的艰难抉择》,《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3期
翁树杰:《红军长征落脚处的最后确定》,《红岩春秋》,2006年第5期
徐占权:《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六次选择》,《湘潮》,2010年第3期
汪玉明:《从湘西到陕甘——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的曲折历程》,《军事史林》,2016年第12期
本文来自“网友”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