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震宏
1
老底子的乌镇、青镇,现在合称“乌镇”。
乌镇在明朝中期的时候,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已经“宛然府城气象”。
但那时的乌镇属于湖州,青镇属于嘉兴,两个镇虽只一河之隔,却分属两个府,而且到府城都非常远,即使到最近的县城去一趟,也很不容易。
因此乌镇、青镇一带盗贼多有,极不太平。
2
办法好想,老娘好抢。馅饼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于是乌镇人开始想起了盘头。
嘉靖初年,曾经做过按察副使的施儒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疏,请求把乌镇、青镇周边一带独立出来,单独设立一个县,这确实是一个好盘头。
对于乌镇人来说,一旦成功,官来了,兵也来了,盗贼自然也就少了。
再说,镇民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县城里人,就如几十年前农村孩子考上中专一样,是做梦也要笑出来的大喜事。
但是乌镇、青镇北面是外省的吴江县,如果乌镇设县,势必要划吴江县的一部分土地。吴江县本来就是外省的地盘,上上下下当然都喊“我们不同意”!青镇是桐乡县碗里的一块肥肉,如何舍得被人家割了去?
因此,桐乡县也不同意,朝廷需要一碗水端平,施儒的计划只能被否决。
过了二十多年,乌镇人沈应龙、王洲再次向朝廷提出设县的请求,吴江、桐乡两县仍旧投反对票,乌镇人的两次“独立运动”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失败。
3
不过,乌镇人的两次努力虽然失败了,但明朝廷还是给了乌镇一个面子,万历三年,乌镇设了同知衙门,同知是比知县还大的官,镇了设了大官,兵也就多了,地方也太平许多。
因此,从万历三年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几百年间,乌镇人再也没有想过要设县。这是很好理解的,设了同知衙门,乌镇就已经比县的级别高出几级了,谁还愿意去做陆雅臣那样“一千不卖卖八百”的傻子呢?
清朝完了,乌镇的同知衙门也就撤销了。
于是,乌镇人想要单独设县的念头又开始起来了,1930年8月,乌镇人向浙江民政厅提呈,内容有两点,一是希望将乌镇单独设县,呈文上说:“名字我们已经替大人想好了,就叫乌青县。”
第二点,如果不设乌青县,那么就将桐乡县衙门搬到乌镇。浙江民政厅回话说,设县事大,以后再说,至于将桐乡县衙门搬到乌镇一事,就请桐乡县长召集乡绅开会讨论吧。
桐乡县为此专门开了个会,除了乌镇、炉头一带的代表一致赞同将县衙门搬到乌镇外,其他各乡镇的乡绅全部投了反对票,乌镇人希望单独设县的第三次努力就此宣告失败。
这实在也是意料中事,比如一个屠甸人,本来觉得到县城已经够远了,这样一来,不是更远了吗?
又比如一个濮院人,他心里何尝不想把县衙门搬到濮院呢。
南日、史桥、亭桥人,说不定还恨不得单独设省呢。
--END
本文来自“九月朦胧”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