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朝闻见录》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叶绍翁撰。绍翁自署龙泉人。又书中载程公许与论真德秀谥议手柬,字之曰靖逸。而厉鹗《宋诗纪事》称其字嗣宗,建安人,与自述互异。考所载“高宗航海”一条自称本生祖曰李颖士,建之浦城人,则建安其祖籍欤?其历官始末无考。观所记庚辰京城灾,周端朝讽其论事一条,及与真德秀私校殿试卷一条,则似亦尝为朝官。其所居何职,则不可详矣。所录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有七条。甲、乙、丙、戊四集皆杂叙高、孝、光、宁四朝轶事,各有标题,不以时代为先后。惟丁集所记仅宁宗受禅、庆元党禁二事,不及其他。绍翁与真德秀游,故其学一以朱子为宗。然“卖武夷山”一条乃深惜朱在之颓其家声(案,在,朱子之子,时官户部侍郎),无所隐讳。则非攀援门户者比,故所论颇属持平。南渡以后,诸野史足补史传之阙者,惟李心传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号为精核,次则绍翁是书。陈郁《藏一话腴》尝摘其误以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驿》诗为赵仲湜游天竺诗一条。周密《齐东野语》尝摘其光宗内禅,慈懿于卧内取玺一条;又摘其函韩侂胄首求和,误称由章良能建议一条;又摘其“南园香山”一条。盖小小讹异,记载家均所不免,不以是废其书也。惟王士祯《居易录》谓其颇涉烦碎,不及李心传书。今核其体裁,所评良允。故心传书入史部,而此书则列“小说家”焉。
甲集
恭孝仪王大节
潘阆不与先贤祠
东莱南轩书説
【考亭先生尝观《书说》,语门人曰:“伯恭(原注:东莱字)真是说得《书》好,但《周诰》中有解说不通处,只须阙疑,熹亦不敢强解,伯恭却一向解去,故微有尖巧之病也。是伯恭天资高处,却是太高,所以不肯阙疑。”又谓:“南轩《酒诰》一段解天降命、天降威处,诚千百年儒者所不及。”今备载南轩之说:“酒之为物,本以奉祭祀、供宾客,此即天之降命也。而人以酒之故,至于失德丧身,即天之降威也。释氏本恶天降威者,乃并与天之降命者去之;吾儒则不然,去其降威者而已,降威者去,而天之降命者自在。如饮食而至于暴殄天物,释氏恶之,而必欲食蔬茹;吾儒则不至于暴殄而已。衣服而至于穷极奢侈,释氏恶之,必欲衣坏色之衣;吾儒则去其奢侈而已。至于恶淫慝而绝夫妇,吾儒则去其淫慝而已。释氏本恶人欲,并与天理之公者而去之;吾儒去人欲,所谓天理者昭然矣。譬如水焉,释氏恶其泥沙之浊而窒之以土,不知土既窒则无水可饮矣;吾儒不然,澄其沙泥而水之澄清者可酌。此儒释之分也。”】
考亭解中庸
【考亭解《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曰:“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载(一无“载”字)于我矣。”真文忠公(原注:德秀)观考亭之解,以为:“生我者太极也,成我者先生也(原注:谓考亭),吾其敢忘先生乎!”考亭之门人刘黻,字季文,号静春,与文忠为友而辈行过之,乃大不取其师之说。其自为论,则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谓之性,而贵于物焉。《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常性。’吾夫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则人之性,岂物之所得而拟哉?或疑万物通谓之性,奚独人?愚曰:是固然矣。然此既曰性,则有气质矣。又安可合人物而言,以自汩乱其本原也?凡混人物而为一者,必非识性者也。今皆不取。至如孟子道性善,亦只谓人而已。”文忠公与静春辨,各主其说。或当燕饮旅酬之顷,静春必与公辨极而争起,公引觞命静春曰:“某窃笑汉儒聚讼,吾侪岂可又为后世所笑?姑各行所学而已。”刘犹力持其说不已,著为《就正录》云:“昔子思作《中庸》,篇端有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专言乎人而不杂乎物也,其发明性命,开悟天下后世至矣。而或者必曰此两句兼人物而言,嗟夫,言之似是而差也!尝考古先圣贤,凡言性命,有兼人物而言者,有专以人言而不杂乎物者。《易》之《乾彖》曰‘各正性命’,《乐记》亦曰‘则性命不同矣’,是乃兼人物而言。然既曰各有不同,则人物之分亦自昭昭。假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或兼人物而言,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当如告子之见。告子,孟子之高弟。彼其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固无足取。至于生之谓性,孟子辨焉而未详,得无近是而犹有可取者耶?”善乎朱文公辟之曰:“告子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此其一言破千古之惑,我文公真有大功于性善如此。文忠已不及登文公之门,闻而知之者也,其读《中庸》,默与文公合。静春见而知之者,乃终不以先生之说《中庸》为是,何欤?予尝闻陆象山门人彭(原注:不记名)谓予曰:“告子不是孟子弟子,弟子俱姓名之,告子独称子者,亦是与孟子同时著书之人。”象山于告子之说,亦未尝深非之,而或有省处。象山之学杂乎禅,考亭谓陆子静满腔子都是禅,盖以此。然告子决非孟子门人,尝风静春去“高弟”二字。】
慈湖疑大学
【考亭先生解《大学·诚意章》曰:“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一于善而毋自欺也。一有私欲实乎其中,而为善去恶或有未实,则心为所累,虽欲勉强以正之,亦不可得。故正心者必诚其意。”慈湖杨氏读《论语》有毋意之说,以为夫子本欲毋意,而《大学》乃欲诚意,深疑《大学》出于子思子之自为,非夫子之本旨。此朱陆之学所以分也。然夫子之传,子思之论,考亭先生之解,是已于意上添一诚字,是正虑意之为心累也。杨氏应接门人,著撰碑志,俱欲去意,其虑意之为心累者,无异于夫子、子思、考亭先生,而欲尽去意则不可。心不可无,则意不容去。故考亭先生谓:“意者,心之所发。实其心之所发,欲一于善而已。”既曰诚意矣,则与《论语》之毋意者相为发明,又何疑于《大学》之书也?故考亭先生以陆学都是禅,头领俱差;而陆氏则谓考亭先生失之支离。鹅湖之会,考亭有诗,其略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陆复斋云:“留情传注翻荆棘,著意精微转陆沉。”象山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转浮沉。”盖二氏之学可见矣。慈湖第进士,主富阳簿,象山陆氏犹以举子上南宫,舟泊富阳。杨宿闻其名,至舟次迎之,留厅舍。晨起,揖象山而出,摄治邑事。象山于□□有自信处否(按,文义,此处脱落似不止二宇)?学者曰:“只是信几个‘子曰’。”象山徐语之曰:“汉儒几个杜撰‘子曰’,足下信得过否?”学者不能对,却问象山曰:“先生所信者,信个什么?”象山曰:“九渊只是信此心。”骊塘谓予曰:“那学子应得也自好,只是象山又高一著。此老极是机辨,然亦禅也。”慈湖又改周子《太极图》为,以为周子之说详。简之说《易》,其意盖不取无极之说,以为道始于太极而已,亦源流于象山云。】 赐燕涤爵
大臣衩衣见百官
庆元六君子
卫魁廷对
布衣入馆
光尧幸径山
宪圣拥立
光皇命驾北内
止斋陈氏
宏而不博博而不宏
胡纮李沐
制科词赋三经宏博
词学
武林山
高宗幸太学
中和堂御制诗
请斩乔相
三文忠
天子狱
华子西
刘三杰扶陛
请斩秦桧
请斩赵忠定
九里松用金字
寿星寺寒碧轩诗
夏执中扁榜
三省
南屏兴教磨崖
天竺观音
易安斋梅岩亭
五丈观音
柳州五龙王庙
张司封庙
忠勇庙
忠清庙制词
径山大慧
宏词
文忠答赵履常
徐竹隐草皇子制
昆命于元龟
考亭
洪景卢
赵忠定抡才
太学诸生寘绫纸
心之精神是谓圣
郑节使酒过
史越王表
杨和王相字
朱赵谥法
卷二:乙集
高宗驻跸
武林(二则)
钱唐
洛学
吴云壑
赵忠定
吴云壑(二则)
高宗御书石经
【高宗御书《六经》,尝以赐国子监及石本于诸州庠。上亲御翰墨,稍倦,即命宪圣续书,至今皆莫能辨。】
光皇御制
三王得
清湖陈仙
乌髭药
光拙庵
万年国清
皇甫真人
孝宗召周益公
孝宗恢复
秦桧王继先
杨沂中穴西湖
普安
楮劵
宪圣不妒忌之行
光皇策士(二则)
佑圣观
庄文致疾
宁皇二屏
陆放翁
熊子复
越王陪位
高宗知命
宪圣拥立
攻媿楼公
翁中丞
张于湖
真文忠居玉堂(二则)
甲戌进士
函韩首
胡桃文鹁鸽色炭
王竹西驳论黄潜善汪伯彦
吕成公编文鉴
【东莱吕成公祖谦,集《皇朝文鉴》既成,孝宗锡名《文鉴》,除公直秘阁,暨赐御府金帛。成公谢表云:“既叨中秘清切之除,复拜御府便蕃之赐。”陈骙时为中书舍人,执奏以为此特编类之劳,恐赏太厚。上不悦陈。成公遂力辞帖职,上不从。《文鉴》之成,考亭先生见之,谓公去取未善,如得潘某人诗数篇,已置选中,后有语公以潘佳处甚多,恐不止如所选,公遂并去之。】
洪景卢编唐絶句
【孝宗从容清燕,洪公迈侍。上语以“宫中无事,则编唐人绝句以自娱,今已得六百余首”。公对曰:“以臣记忆,恐不止此。”上问以有几,公以五千首对。上大惊曰:“若是多耶?烦卿为朕编集。”洪归,搜阅凡逾年,仅得十之一二。至于稗官小说,神仙怪鬼(一作“诡”),妇人女子之诗,皆括而凑之,乃以进御。上固知不迨所对数,然颇嘉其敏赡,亦转秩赐金帛。】
秦小相黄葛衫
秦夫人淮青鱼
高宗好丝桐
黄振以琴被遇
倪文节请以谏大夫入阁
去左右二字
宣政宫烛
柔福帝姬
技术不遇
刘骑边报
陆石室
开禧兵端
卷三:丙集
褒赠伊川
虎符
逆曦伪服印
万弩营
来子仪
朱希真
宁皇进药
秦桧待敌使
真文忠公谥议
悼赵忠定诗
鹁鸽诗
宫鸦
田鸡
【杭人嗜田鸡如炙,即蛙也。旧以其能食害稼者,有禁。宪圣渡南,以其酷似人形,力赞高宗申严禁止之。今都人习此味不能止,售者至刳冬瓜以实之,置诸食蛙者之门,谓之“送冬瓜”。黄公度帅闽,以闽号为多进士,未必谙贯宿,戒庖兵市坐鱼三斤。庖兵不晓所名,遍问诸生,莫能喻。时林执善为州学录,或语庖人以执善多记,庖人拜而问焉。执善语以可供田鸡三斤,庖人如教纳入。黄公度笑而进庖人曰:“谁教汝?”庖以执善告。黄公遂馆林于宾阁云。执善记博而环奇,为南宫第一。试《圣人备道全美论》,至今举子诵之。有《林省元文衡事鉴》行于世。骊塘危先生稹弟蟾塘和与之同年,视其手如龙爪而毛。盖林氏之家与庙相直,其母诞执善之夕尝与神遇,终为闽名儒云。惜乎强售人妇以为妾,其夫怨言执善,为有司杖之(此句有讹),抑郁以死,执善其后亦亟死云。吁,士之不可不自爱也久矣。】
史越王青词
司马武子忠节
张史和战异议
宁皇登位
叶洪斥侂胄
景灵行香
王医
高士
萧照画
慈明
节度
注脚端明
秃头防御
贤良(续三则)
高宗六飞航海
韦居士
九里松字
王正道
张通古
史文惠荐士
孝宗御制赐吴益
闽人讹传兆域
天上台星
洞仙歌
方奉使
草头古
二元
【朱文公熹,字元晦。中年自悔,以为元为乾,四德之长,愧不足以称是,遂易曰仲晦。真文忠公名德秀,字景元。楼宣献公尝从容叩之以字义,真答以:“慕元德秀之为人,故曰景元。”楼公取《诗》注“景行行止”处示之,则景之义为明,谓“高山仰止”对“明行行止”也。真遽易为希元。盖“景元”乃“明元”,无谓也。二公州里则同,而文公又真公所闻而知之之师,且谥又同一字,而字义之误,又皆能自知其非而易之。然当时至今但称二公曰元晦、景元,而未尝称之曰仲晦、希元,盖其习称已久而不能以遽易也。文忠始于举子,命字之义非得于师友,故始字曰实夫。后乡曲有轻薄子曰:“只恐秀而不实。”故易曰景元。若文公则不然,其师友曰籍溪,曰延平,顾不能救其字之误也,而必俟公之自悔,其亦异乎王通矣。通之弟曰绩,字无功。通曰:“神人无功,非尔所及也。”故终身名之(按,与甲集所载略同)。】
单夔知夔州
宁皇御舟
两朝玉带之祥
张公九成玉带
史弥远玉带
卷四:丁集
宁皇即位
庆元丞相
考异(五则)
庆元党
庆元党考异
文公谥议
文公覆议
庆元二年戒饬场屋付叶翥以下御笔
科举为党议发策
【今易置于此自制科明数之问既罢(原注:制科有明数,有暗数。李心传载亦未详),绍兴尝复而未盛,上之发策,下之对策,皆出于虚文。故士之知书日益少,而宏词遂得以擅该洽之誉,甚至明经者不习故典,词赋者不谙传注,有司既奉上旨,遂发为问目云。孔子作《六经》而王道备,汉儒传《六经》而师说兴。自武帝劝学,置博士弟子员,而传业者浸盛,一经说至数万言,众至千余人。班固赞《儒林传》谓:“网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以经说之多,若取是而去其缪妄,经意自明,何必并存之乎?汉兴,言《易》者本田何,言《书》者始伏生。考之《艺文志》□列施、孟、梁丘、欧阳、大小夏侯《章句》之篇数,而田何、伏生不著其名氏,岂以何无《易传》,而伏生口以传授,承学者已广,故不必著见于志耶?孟喜主赵宾之说,释箕子谓“万物方荄兹”,何以为明《易》?有守小夏侯说,文增师法,其言最多,说曰若稽古至三万言,其果有益于经乎?《诗》有鲁、齐、韩三家,独申公以训故为教,不著解说,辕固、韩婴皆为之传,咸非其本义。史氏谓鲁最为近之。说《诗》盖不在多言矣,善为《颂》者不通经,不害为礼官;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亦典乐。迨夫曹褒之在东都制定礼乐次序,其事为百五十篇。肃宗乃以众论不一,议《礼》之家,名为聚讼,遂寝不行。郑康成注《仪礼》等记,书有驳有难,通人颇讽(一作“讥”)其繁。是岂通其经、言其义者适所以为病?武帝尊《公羊》,宣帝兴《谷梁》,一时诸儒并论,或从《公羊》,或从《谷梁》。《左氏》最后出。刘歆遗书太常,欲以求助,乃反得讪。然则《公》、《谷》之立,《左氏》之难兴,岂时君各有好尚,或诸儒之论党同伐异,遂有去取之殊云云。发策词赋之士如此,然犹可以臆对,盖赋题出天子,大采朝日已为不恕,盖无复类书之可寻,故策问微恕,意欲使词赋者稍知传注之学,及首篇问目云。博物洽闻,儒者所尚已。防风专车之巨骨,肃谨氏苦矢之方,非圣人孰能辨之?对神雀五采之来集,有以在岐周为证者;问建章千门之制度,有以能画地成图应答如流者。然则博物君子,何世无其人乎?故西都著作之庭,必聚闻见殚洽之彦。唐正元取士之目,兼设博通《坟》《典》之科,此有国者所赖以崇饰文治,其在是欤云云。今日韦布之士以科目应诏者,类多溺于虚诞之习,初无根柢之学,试历考前代所谓博洽之儒有见于世者,与诸君共评之。汉高以马上得天下,一时共成帝业者,皆武力功臣,而能安刘氏,乃在于重厚少文之人。是岂在上者未知崇儒,而博洽之士未之闻乎?及武帝之世,详延文学,儒者以百数,班氏所称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不过数人而已。是时制度多阙,诸儒议封禅之事,及得精于诵读者,其制始定,而固独以儒雅称之。岂雅为博洽之异名乎?东都之儒,有著《周易》《尚书》《毛诗》《仪礼》《论语》《孝经》及《毛诗》诸驳,见称洽熟,有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周官解故》行于世者,范晔不敢列于《儒林》。岂其博通经学,非以一艺自著,与专门名家不同而然与?唐贞观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与论天下事。开元相望史学尤盛,有以功业显显著见者,末易枚举。其间能辨古铜器知为阮咸初作,请《左氏春秋》之疑,能言三家七穆之不差,亦可谓博古矣。然考其人,或以类礼而作五难,或仅能论胡乐之乱雅,他无建明。岂所学不充所用耶?在唐之前,又有博学多通号为“武库”者,能处军国之要计无遗矣,其智识为何如?见谓书淫,坚守其志,不从辟召,而乃无意斯世,又果何所见耶?唐史臣品藻诸儒书,专于记习,他无大事业,则次《儒学篇》,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归于儒,为宰辅所当为者。则今日欲得实才,必当出于博洽者,其止于诵习而已乎?抑为经史学乎?至第三问目,犹问左氏述虞人之箴,与兰台漆书之经,与《金鉴》序于贞观,《连屏》作于元和,《大训》《帝范》、《衡扆》《君臣》《刑政箴》《太医》等箴,固已兼制科宏词于问目,宜多士之不能涉笔也。中是选者,前二名莫子能(后作“子纯”,未知孰是)、邹应龙(一作“乾”)。莫已有官,易居邹下。子纯该洽之士,真足备制科宏词之选已。自岁主司自翥以下,曰倪思、刘德秀,策问指安刘氏者乃重厚少文之人,盖阴誉胄云。先是,台臣(一作“朝廷”)击伪学榜朝堂,未几,张贵谟指论《太极图说》之非,翥、思、德秀在省闱论文弊,复言伪学之魁以匹夫窃人主之柄,鼓动天下,故文风未能丕变,乞将《语录》之类并行除毁。是科取士,稍涉义理者悉见黜落。叶、刘俱附韩,策问非文节所为也。文节于韩、赵皆无所附。翥为长,当出首篇,士愕莫知对。子纯以小纸帖所出于柱间,士皆感之。是时举子不事记诵,专习于空虚之谈。若射策中,至有“心心有主,喙喙争鸣”之语,转相换(一作“模”)写,世之识者固已患之。时适值党议之兴,而士之遭黜者往往以为朝廷不取义理之文,得以藉口矣。当时场屋媚时好者,至攻排程氏,斥其名于策云。】
嘉泰制词
卷五:戊集
岳侯追封
考异
遗事
毕再遇
周虎
田俊迈
开禧施行韩侂胄批黄榜
罢韩侂胄麻制
臣寮雷孝友上言
臣寮上言(二则)
给舍缴驳论疏
尚书省榜
因韩党诏谕中外百官
考异
侂胄师旦周筠等本末
韩势败笑鉴
阅古南园
南园记考异
四夫人
满潮都是贼
【韩用事岁久,人不能平,又所引用,率多非类,天下大计,不复白之上。有市井小人以片纸摹印乌贼出没于潮,一钱一本以售。儿童且诵言云:“满潮都是贼,满潮都是贼。”京尹廉而杖之。又有卖浆者,敲其盏以唤人曰:“冷底吃一盏,冷底吃一盏。”冷谓韩,盏谓斩也。亦遭杖。不三月,而韩为郑发所刺,及籍其家,得所收真圣语,末一句云“遭他罗网祸非轻”,又一句云“远窜遐荒始得于”。韩尝怪其言。韩外有陈自强,内有周筠,启韩有图之者,韩犹以“一死报国”为辞。周苦谏,韩遂与自强谋,用林行可为谏议大夫,刘藻为察官,一网尽谋韩之人。仅隔日,未发而钱、李、史三公亦有所闻,命夏震速下手(原注:事已载前集)。震归,遂命郑发刺韩。震复刊御批于杰阁以记之。史恶之,旋以疽发于背而死于殿司。】
逆曦归蜀
伶优戏语
侂胄助边
韩墩梨
黄胖诗
刘淮题韩氏第
西湖放生池记
犬吠村庄
诛韩考异
李季章使金诗
淮民浆枣
浦城乡校芝草之瑞
台臣用谣言
好女儿花
秘书曲水砚
附:王大令保母帖题跋
本文来自“月熙儿”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