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草夕寸品文史。李之仪是北宋的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他早年师从于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后来又在定州跟随了苏轼,拜入苏轼门下。苏轼和李之仪亦师亦友,在苏门弟子中,李之仪的文采不算是很高的,比黄庭坚比秦观都差,但唯独他写的一首词,让苏门中人纷纷唱和,这首词非常精彩,可谓千古绝句,写出了人世间最美、最痛的爱情。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 · 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和风味,用语明白如画,技法上复叠回环,同时具有民歌的素朴之美和文人填词的构思新巧之美。两个有情人隔着一条江,喝着同样的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则如江水一般长流不息,此恨一如江水绵绵,终无绝期,只是希望两个人心意相通,能够像江水连绵不断一样,彼此不相负。这首诗的语言简单、直白、易懂,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但是表达的情感细腻、真挚、动人。有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爱情永恒之感,一如江水之永恒。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开头两句,就表明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伤感的的味道,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一种无形的思念袭面而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句颇为巧妙,中间隐藏了故事的情节,没有说明不见的原因,令人遐想,引人揣度。颇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味,能够同饮长江水,也能适当缓解相思之苦吧,只是这种共饮又增添了思念之情,真是欲罢不能!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语言,这是一种无力又深情的呐喊和告白,一方面,希望水流停止情感消失,另一方面,客观规律又不可能让水流停止,这是无力的。但是又表达了自己的深情,江水不止情感不休!爱情是永恒的,像江水一般。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既然感情不能停止,那么只能祈求,希望对方的心意也和自己一样,希望“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我相思之意。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在的感受。
有人说这首词是李之仪写给妻子的,也有人说这只是他用民歌的方式写的一首词,但是无论如何这首词都成了永恒经典,相信没有真实情感的人很难能写出这样的爱情绝唱!悠悠长江水在词里既是双方被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两人遥寄相思寄托情感的天然载体。既是相思情无穷恨的触发物,又是双方永恒的爱情的一种见证。
这首词的绝美之处还在于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两个人不能见难道只是被江水阻隔吗?也许这就是来自两个时空的人呢,我们与千年前的诗人通过诗词相遇,难道不正是这种含义吗?只是长江水换成了诗人的作品,诗中的“我”成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这也是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不仅是爱情的永恒,更是历史的永恒。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长江隔岸的“君”,那是从时间长河中浮出来的打动灵魂的人或事,即使相距万里相隔数年,也可以通过永恒的历史长河,彼此共鸣。看了这篇诗你有什么想法呢?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小编每天都会更新不同的内容。
本文来自“这条河叫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