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篇幅短小,明白如话,学生理解没啥难度,老师们也就等闲视之了。
其实,只要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在曲径通幽处,往往别有洞天。
比如,题目叫《陈太丘与友期行》,可是。通观全文,似乎跟陈太丘没啥关系,陈太丘只是打了一个照面就下场了,反而是他七岁的小儿子陈元方打满了全场。问题就来了,那为啥要用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来命名呢?许多老师或许以为这是开篇第一句,教材编写者顺手就拿来做标题。
我以为不然,仔细分析全文,就会发现,虽然只有开篇半句交待了陈太丘,就是
“日中不至,太丘舍去。”
但全文处处都有太丘的影子,比如这个“友人”
“友人”发怒曰:“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的发怒,皆因“太丘”。
这是最表层的,也是最容易让人见到的,分析只停留在这里,难免肤浅。
我们要重点分析课文的主人公,年仅七岁的陈元方。这个小孩在家门口,面对咄咄逼人的友人,没有胆怯,没有慌张,反而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的驳斥这个无礼的友人,用我的话说,元方,就是有礼、有理、有力“的回击了父亲的友人。
说他“有礼”,在面对口不择言的长辈时,元方坚持称其为“君”,毕竟“友人”和“太丘”是同辈人,是元方的长辈,不论长辈如何蛮横无礼,作为受过教育,有文化修养的人,都要以礼相待,元方无论多么生气,开口就说,“君”与“家君”,尽管对方盛气凌人,我方可是给足了你的面子,称你为“君”,这就足够尊重你了,而反观友人听闻太丘离去,开口就是“非人哉”。二者的高下立判。
不仅如此,元方还紧紧抓住了“友人”的软肋,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太丘也是等了很久,“待君久不至”。等你等了很长时间你都不来,我父亲太丘没有任何错误。在道义上,我父亲是对的。这就是抓住了“理”。陈元方不仅仅有“礼”,更是有“理”。
光有“礼”和“理”还是不够,反击的更要“有力”。指出了友人的错误之后,元方乘胜追击,又上去补了几刀,他说: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无信无礼”就是不讲礼,就是没文化,就是野蛮人,就是“胡人”和“蛮夷”。这句话对任何稍有廉耻心的读书人打击都是巨大的,“无信无礼”的读书人在古代熟人社会,基本上就宣告了他社会性的死亡。如此可以看出,陈元方的反击相当“有力”。
简而言之,陈元方怼友人,怼的可是“有礼、有理、有力。”态度上是不卑不亢,同时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所在,最后一记漂亮的左勾拳结束战斗。
被一拳ko了的友人的反应也是耐人寻味。树上说:
“友人惭,下车引之。”
很多老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友人的反应翻译成“惭愧”,这当然没错。但太过肤浅,我以为友人的反应有三个层次可以挖掘,就是说这个“惭”字暗含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吃惊,他想到没想过,元方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的见识;第二是惭愧,这很简单,自己不仅不讲信用,还蛮横无理,这实在太过分;第三个是钦佩,由对自己行为的惭愧上升到对元方的钦佩,何以见得呢?通过“下车”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说明一切,如果友人仅仅是惭愧,那赶快逃离这个尴尬之地才是上策,或至多拱拱手就罢了。而他却非要下车,古代对人表示尊重的一个表现就是“下车”,七岁的陈元方不但敢于怼人,而且还能把友人怼的哑口无言,毫无疑问,七岁的陈元方是个“聪明、机智、勇敢”的小孩,这样的小孩谁人不喜,哪人不爱呢?因此,友人下车就拉元方,一则吃惊,二则表示歉意,三则表示敬佩。这个惭字至少包含着这三层意思,我始终觉得,教师应该给学生讲一讲。
可是如果写到这里文章就戛然而止的话,元方的形象实在是太单薄了,虽然元方的反击尽管“有礼、有理、有力”,但他给人的感觉至多就是个早熟的“小大人”,我们看不到一个七岁孩子应有的童真。好在有了最后一句,“元方入门不顾。”这一句可谓是神来之笔。短短几个字,就把这个七岁孩童满心的愤懑,但碍于礼貌不敢尽情发作的小心思描摹的淋漓尽致。因为家教的原因,元方面对令人厌恶的“友人”,还是要保持一点礼貌的,所以,他对友人能做到以“礼”相待。但在内心深处,他实在太厌恶这个人了。他一点也不想碰这个人呢,因此,友人下车要拉他的时候,他才“入门不顾”。我相信,这才是元方的真情流露,这时候的元方,才是活生生的七岁的小孩。这才是真正的敢爱敢恨的人。到这里,元方的形象丰满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个人就是“太丘”,正如开篇中说,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通篇都是太丘的影子,原因就在于,“元方”如此的聪明机智,跟他父亲太丘后天的教育须臾不可分割,没有太丘的悉心教导,元方就不能如此优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元方能“入门不顾”,就说明“太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进行知识的讲解和规则意识培养的同时,他还没有彻底扼杀孩子的生命力,孩子在故事的最后,他真实的敢爱敢恨的一面彻底显露出来,他不藏着掖着,这一方面是年龄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太丘平日里给孩子对孩子足够尊重,给孩子科学的引导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不禁让我想起《西游记》中的紧箍咒,“紧箍咒”的作用就是在规训悟空内心的兽性冲动的同时,给他的生命创造力留足了空间,唐僧和菩萨丝毫没有扼杀悟空的活力,这样我们才能见到一个神通广大,同时又讲究规矩规则的悟空。元方也是如此,“太丘”在培养元方的同时,丝毫没有扼杀他的活力。如此,这篇课文明说元方,实际说的全都是太丘。
是太丘,让元方如此的优秀。
本文来自“网友”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