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割袍断义”,又叫“割席断义”。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故事”。其主人公分别是管宁和华歆。本来他们二人是同窗好友,但却因为各自的志向不同而划地绝交。其实这件事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是大可不必的。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本不该发生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展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个故事,并品评一下他们长大之后各自的人生。
管宁和华歆曾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同吃,同住,一同劳做一同读书。后来管宁之所以与华歆割席绝交,主要是发生了这两件事。
有一次二人一起锄地,管宁的锄头锄到一块硬东西,细看原来是块黄金,管宁说:我当是什么,原来是块黄金。接着锄地。旁边的华歆看到是块金子便上前拾起来,爱不释手。虽然最后在管宁不屑的目光下忍痛丢掉了,但此事华歆给管宁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为二人以后的“绝交”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发生的另一件事让这对好朋友彻底断交。
某一日二人正坐在同一块席子上看书学习,突然屋外传来阵阵的锣鼓声,很是热闹。二人不由得扒窗向外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在一大队人马簇拥下正打此经过。管宁看了一眼便重新坐下读书,象是什么也没发生过。可华歆就不一样了,他再也坐不住了,终于跑了出去。回来之后对管宁说:看看人家多么尊贵,那么多人前呼后拥的。等我们长大……
没有等到他把话说完,管宁便拿起把刀把他们一起坐的席子从中间一刀割开,然后对华歆说,我们从此再也不是朋友了。
这就是古代人“割袍断义”典故的由来,也叫割席断义,或划地绝交。
那么管宁当时这样做到底对还是不对呢?
这恐怕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这里我们暂不做评论,先看一看他们长大以后各自的经历然后再说。
管宁,华歆长大之后都很有学识,但二人志向确是不一样。管宁清高绝尘,逢乱世不入俗流,避难辽东孤岛三十载。曹魏两帝均聘而不出,搏得了一个清高隐士之名。
而华歆长大之后却混迹于官场,先投“东吴”,后依曹操,直做到“尚书令”可谓荣极一时。要知道“尚书令”在当时是官职非小,保不准比华歆小时看到的那位显贵官还要大。堂堂的正部级呀。
不过华歆虽在官场,但也往正派。并没有象管宁想象的那么俗气,连和他做朋友的资格都没有。这里要提到有关他的一件事,来证明一下华歆的人品。
华歆升迁,亲友来贺,金银礼品多多。华歆依依收下,下单记帐。等到他起程赴任之日,又把亲友叫来,依依退还。理由是行理太多带不了,实在不好意思,对不起了。
常言说的好, 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事足可看出华歆的人品和他处世之道。应当说华歆为人也是很好的。而且比管宁更现实。
华歆之品德还有更高尚的一面。他累次向君王举荐自己儿时的好朋友管宁出仕,虽然管宁不应,但至少说明在华歆的心里始终是把他当朋友的。
写到这里,管宁,华歆之人格,人品,志向,爱好,处世哲学,为人之道大家可以都心中有数了。
顺便说一下,在管宁和华歆的朋友圈中还有一个“第三者”,此君名叫邴原。三人为一师所教,当时被人称为“一条龙”。(各位千万别以为是打麻将)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不得不说把他们三个这样排序的此公有大才。神龙见首不见尾怕不是出自此处,但用来形容这三个人却是太贴切不过了。
华歆出头为官,可谓神龙见首,管宁隐居不出,可谓神龙不见尾。而另一位“小三”邴原则是虽为官,但却“非政事不出”可谓半出半隐,若隐若现。
这仨,各就其位,天生的一条“神龙”啊!
愿三位在另一个世界永远是朋友!
愿管宁与华歆重新成为朋友!
本文来自“幻想症”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