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34;扬州八怪&34;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34;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34;。其诗书画,世称&34;三绝&34;,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34;六分半书&34;,人称&34;板桥体&34;。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34;乱石铺街&34;,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34;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34;。《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34;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34;。后来他说:&34;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34;。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34;眼中之竹&34;、&34;胸中之竹&34;、&34;手中之竹&34;的理论。&34;眼中之竹&34;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34;胸中之竹&34;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34;手中之竹&34;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本文来自“宁七月”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