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搜索带你看河北
郦道元(472~527),字善长,生于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郦绍,后燕时任濮阳太守。北魏拓跋珪南征,他率军迎降,被任命为兖州监军。祖父郦嵩,曾任北魏天水(今属甘肃)太守。父亲郦范,太武帝拓跋焘时在东宫任职,孝文帝拓跋宏时官至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封爵永宁侯。这样的家庭为郦道元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一、立志治水 造福百姓
郦道元的家乡临山环水,小的时候,他常和小伙伴下河摸鱼,游泳嬉闹。但是这一年却是个例外,天气炎热无比,又赶上百年不遇的大旱,河水干涸见底,土地干得冒了烟。村里的百姓为了求雨,纷纷聚集在龙王庙,又是敲锣打鼓,又是作揖跪拜。郦道元对这种情况好奇极了,妈妈告诉他,因为旱灾,百姓们正在祭拜河神,向老天爷求雨呢!河神究竟是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这在小郦道元心中成了一个谜。
几年后,父亲被派往山东做官,稍微年长的郦道元和母亲一同随父亲前去上任。他们途经一条大河,只见河水漫溢,两旁的岸上更是热闹非凡。老百姓们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抬着酒肉往河里扔。见到这种情景,郦道元再一次心生疑窦。父亲告诉他,因为这条河经常发大水,老百姓把食物扔到河里以祭拜河神,保佑自己免受水灾。接着,父亲给他讲了战国时期邺县县令西门豹治水的故事,使他对兴修水利、消除水灾、造福百姓的西门豹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同时,郦道元的心底也留下了这样的困惑,河神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什么河水有时干涸,有时却泛滥呢?这个问题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底,渐渐地,他从一个玩水、戏水的孩子逐步成长为注意水、琢磨水、研究水的有心人。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治理河水,让它为百姓造福。
随着年龄的增长,郦道元开始搜集资料。他阅读了许多有关水道记载的书籍,如《水经》《山海经》等,这些书大大丰富了郦道元的知识底蕴。
郦道元做事认真,兢兢业业,不管干什么事,他都能出色地完成,深受魏文帝的赏识。他接连升职,先后任职于许多地方。郦范任青州刺史时,作为长子的郦道元担任了尚书郎的官职,而且随侍拓跋宏巡视北部边疆。郦范死后,郦道元袭爵永宁侯,先后担任太尉掾、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川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摄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官职。
郦道元经常利用出巡的机会,考察各地的山川水流,并对河道的源流、治水工程及沿岸气候、土壤、物产等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在这期间,他几乎走遍了北魏统治范围内的各个地方,黄河南北、阴山脚下、大青山麓、渭河两岸、秦川平原等都留有他的足迹。这些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视野,也增加了他对山河的了解。
太和十七年(493),郦道元陪同孝文帝巡视黄河中游地区。他亲眼看到了三门峡两岸陡壁峭立,直流而下的河水被江心岛分成三股急流,喧腾呼啸、汹涌奔流。郦道元不顾旅途的疲劳,在夜深人静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心里感受都详尽地记载下来。
经过几十年的实地考察,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洗礼,河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而历代关于水道记载的书籍都不够丰富详实。郦道元决定以三国时编著的《水经》为基础,对古今河道和地理状况做更详尽、更确切地记载和描述。随后,他潜心写作,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内容无比丰富的地理巨著《水经注》。
(转自:文化河北编辑部)
本文来自“取一盏清酒”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