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整理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世代相传的盛大节日,历时三天三夜。
火把节在凉山彝族的彝语中称为“都者”。“都”是“火”的意思,“者”的本意是“赔偿”,但千百年来彝族火把节使“者”引申为“节日”之意,“都者”特指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火把节。
火把节“朵乐荷”。王云 摄
火把节这一习俗,从历史传说和火与农耕文明的文字记载表明,它产生在彝族社会迈过了原始时期,进入农耕社会的远古时代。
千百年来,凉山彝族聚居地区都有火把节,主要分布在“所地”“阿都”地区的布拖、普格、金阳、昭觉、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等县市的彝族村寨。其中,布拖县的拖觉区、衣某区、西溪河区和普格县的小兴场区、西洛区、洛乌沟区、螺髻山镇等的彝族村寨的彝族火把节传承最为完整。
凉山彝族火把节可分节前准备和节日两个过程。节前准备是为迎接火把节到来所进行的各种民间筹备活动,而节日又可分为连续的三天。第一天主要是杀牲祭祖,各家团聚进餐,傍晚后打火把游照田间。
火把节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一大早,村村寨寨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火把节集会地,参与或观看摔跤、寨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同时,弹口弦、弹月琴、吹马布、吹葫芦笙、吹竖笛、唱山歌情歌。浩大的“朵乐荷”歌舞场面吸引着千万人的目光,姑娘们一手撑黄伞、一手与前人相牵围场走圈。
第三天彝语称“都沙”,意为“送火种”或“送节”,主要活动是焚烧鸡翅毛、股骨,祝家人平安吉祥。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来自“幻想症”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5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