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脩,字叔治,祖籍北海郡人。少年的王脩非常不幸,七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天死的,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祭神,王脩因感触而思念母亲,非常悲哀。邻里听到他的哀哭声,因此停止了祭神。二十岁时,王脩到南阳游学,住宿在张奉家里。张奉全家人都生了病,也没有人去看望照料他们,王脩怜悯他们,亲自照料他们,直到他们都痊愈了才离开。
初平年间,北海太守孔融徵召王修担任主簿,并且代理高密令。高密豪族孙氏素来强横任侠,他的门客多次犯法。王修到任后不久,民间有抢劫案发生,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吏役无法去捉拿。王脩带领吏役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孙氏抗拒防守,吏役百姓畏惧不敢靠近。王脩命令他们:“有敢不去攻打的人,与贼人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于是交出了抢贼。从此当地横行不法的豪强都惧怕屈服,高密县的治安有了明显的改善。
后来,郡中有谋反的人。王脩听说孔融有危难,连夜奔往孔融那里。贼寇刚刚起事时,孔融对左右的人说:“能冒着危难前来帮我的,只有王脩了。”话刚说完,王脩就到了。当时胶东多有贼寇,孔融又命王脩为胶东县令。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自己设置营寨壕堑,不肯听从官府的发派调遣。王脩独自带领几个人骑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族人震动惊愕,没有人敢有举动。王脩安抚了其余的人,自此贼寇逐渐止息。孔融每次有了危难,王脩即使是在家里休息归养,没有不马上到的。孔融往往倚仗王脩得以免于祸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孔融到中央任职之后,北海郡成了袁绍集团的势力范围。其中袁绍之子袁谭对王修非常赏识,虽然王修的建议未必能够全部采纳,但他对王修经常委以重任。袁氏集团被曹操消灭后,王修向曹操提出要为袁谭收尸。曹操想要观察王脩的诚意,沉默着一声不吭。王脩说:“我曾受过袁氏的厚恩,如果让我得以收殓袁谭尸体,虽死不悔。”曹操被王修的真诚所感动,就让他给袁谭收尸。袁氏集团统治河北期间,吏治败坏,曹操攻占河北后发现袁绍的谋士审配等人都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而曹操发现王修却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曹操感叹着说:“王脩作为士人真是名符其实。”于是礼聘王脩为司空掾,代理司金中郎将,迁为魏郡太守。
在担任魏郡太守期间,抑强扶弱,赏罚分明,受到百姓的爱戴。曹操称魏公之后,以王修为魏国的大司农郎中令。当时曹操以为乱世用重典,准备恢复肉刑。王修则以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恢复肉刑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他对曹操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曹操也听从了王修的建议。后来发生了严才的反叛事件,严才带领部属攻打宫殿的时候,王修听说后,车马没来得及准备,王修等人步行赶了过来。曹操在高处看到了,对身边人说道:“来的人肯定是王叔治!”相国钟繇后来对王修说:“过去京城里发生变故的时候,九卿都各自在自己府中。”王修说道:“既然享受了国家俸禄,就不要躲避艰难困苦。过去的旧制,非赴难之义”后来王修病卒在任上。
王修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也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当天下太平之后,王修就安排两个孩子外出游学。他曾经给两个孩子写过一封情真意切的《诫子书》:“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者,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欲令见举动之宜,观高人远节,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煞身,其馀无惜也。”在这封信里,王修不仅讲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性,而且还一再陈述了加强修养,一心向善的重要性。也正是在王修的培养和引领下,他的两个孩子也都很成才。其长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其次子王仪则是因为敢于揭露事实而被司马昭所杀。王仪之子王裒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二十四孝里的“闻雷泣墓”说的就是他。当然,他的做法并不可取,我们今天完全可以对这件事情批判地看待。因为其父无罪被杀,王裒坚决拒绝出仕晋朝,以教书为生,门徒一千多人。西晋末年的动荡之中,王裒也被贼人所害。
本文来自“四月释梦”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6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