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之时,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讲的是东汉时期陈蕃的故事:
课文中的陈蕃年轻之时虽然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书房很乱,而且被薛勤指出后还满不在乎。陈蕃认为自己的志向是扫平天下,哪有时间打扫房间!
然后薛勤就说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是小事都做不好,如何能成大事!
这篇课文让我一直认为陈蕃是一个做不好小事,长大后一事无成的小人物,但后来翻阅《后汉书》时发现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薛勤并没有责备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们再看《世说新语》中陈蕃的记载:
陈仲举(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到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讲的便是东汉时期的两个名士徐孺与陈蕃惺惺相惜的故事,此时的陈蕃在京城由于直谏得罪了权贵,被贬至豫章做太守。
因此,陈蕃是东汉名臣,其与窦武、刘淑并称“三君”。
《后汉书·党锢传序》中写到: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陈蕃年少有大志,后来官至太傅、录尚书事,录尚书事便是真宰相。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陈蕃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被杀。
那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出自哪里呢?出自清朝文学家刘蓉的散文《习惯说》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所以这句话的原话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由于这两个故事很相似,后世之人便将其合二为一了。
在汉末魏晋之时,特立独行是名士的特点,所以薛勤奇之。但后世之人便循规蹈矩了,出格之事是万万不可做的,所以刘蓉被父亲斥责。
“扫一室”与“扫天下”有关系吗?应当说没有必然的联系。
天下的道理,并非一成不变,刻舟求剑尤不可取!
本文来自“可凡儿”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6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