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读"le"还是读"liǎo"?不少人读错多年
亡国之调是唐诗宋词里一种极为特殊的题材。国破山河仍在,倘若来自上个国度的旧人,见到江山换了主人、昔日盛景不再,难免会见忆思旧,难免会睹物思人,怀念过往种种美好,无奈却只剩今日不堪纷纷。在众多亡国诗人中,李煜无疑是最痛彻心扉者,毕竟他失去的不仅是天下之国,更是王室之家。
除李煜之外,诗坛好像再无更典型的亡国形象,不过诗坛没有,词坛却有,南宋词人蒋捷便是一位情感激烈的爱国文人。南宋亡后,蒋捷一怒隐逸不仕,专擅词文天地,其作品里充斥着故国之思,满溢着山河之恸,这一首动人心弦的《一剪梅》便是创作于此时期。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的最后三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佳品,不过不要只囹圄于这一名句,仔细品味其他字句,那潇绵细腻的景物描写,层层叠叠的情感渲染,辗转百回的心声呜咽,无疑都将悲与愁赤裸裸地摆在了读者面前,表现力极强,手法堪称高超。
自这首词问世以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成了伤春的千古绝调,不过这句子中的"了"字该怎么读才正确呢,是读"le"还是读"liǎo"呢?相信大多数读者读的都是"le",意为:樱桃红了,芭蕉绿了。
然而小解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这里的"了"应该读"liǎo"。现代汉语中"了"没有具体含义,大多数都作为虚词使用,读轻声;古汉语中的"了"则不然,它是个实词,意为"结束"。
比如杜甫写泰山的名句"齐鲁青未了",就是说山青色绵延不断,没有尽头;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问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苏轼的"小乔初嫁了",是说小乔嫁过去这个事情完成、结束。
即使不放在末尾,"了"也是作为结束来用。比如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意为:怎么一个愁字就能结束得了呢?发展到今天,虽然实词的用法逐渐被虚词取代,但仍有所残余,比如在"了结"、"了此人生"等词语中,"了"都是结束的意思。
上述的理由是从字义出发考虑的,下面小解再从词意出发,论述这一问题。首先,这是一首伤春之词,是由于春天远去而引发词人的伤怀之情,恰好词人又经历了亡国,所以这一作品就显得那么悲情、那么凄怆。
有人会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伤春?别急,我们来看看蒋捷创作的另一首"姐妹篇"。
《行香子·舟宿兰湾》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可以发现,这两首词只不过是蒋捷不同方式的诠释罢了,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所言都在同一时期。而且小解认为,后面一首应该为先作,而前面的一首应为后续的重新构思。所以,通过"送春归"、"待将春恨"等字眼便知这是伤春也。
既然是伤春,那么"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还是伤春吗?樱桃本就成熟早,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誉,春天远去时,樱桃已经红了,所以"红"这一过程已经结束、完毕。综上所言,"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应该读"liǎo"。
本文来自“轻颦浅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6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