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赏析文本语言
能够赏析作品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种类型的阅读题都比较注重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语言赏析包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语言表达技巧这两个方面,下面依次阐释。
一、知识梳理
(一)赏析语言特点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平易朴实(或平实),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清新绚丽,准确严密,幽默诙谐,深刻含蓄等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强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例如: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朱自清《春》
这是《春》的两个片段,从语言特点上看,作者多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小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各种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句子都是从口语中来,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极富感染力。
(二)赏析语言技巧
赏析语言技巧一般从以下角度入手:
1、从用词角度入手
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音词等方面来赏析。好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都是作者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华,读者品味其中的关键性词语,就能把握作品语言准确生动、含义丰富等特点。不同的作家在刻画不同的形象,或同一作家刻画不同的形象时,哪怕用的词语相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个“摸”字,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因为“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而显示出他生活每况愈下,到了不复聊生的悲惨境地。而在施耐庵的笔下,鲁提辖“去身边摸出五两银子,放在桌上”表现出来的是慷慨豪爽、扶危济困的英雄本色;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显示的却是小气、不爽利的窘相。在朱自清的笔下,当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时,我们感受到的又是轻柔、温暖的美好境界。
2、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要弄清一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反复的作用是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夸张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地突出某种意思;对比的作用是突出其中一方的某种特点;引用诗词可以增加文采,引用谚语、俗语可以增强生活气息;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反问则可以加强语气等等。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它以强有力的气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而又轻盈的特点。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草冲破土层而发芽吐绿的状态写活了。
3、从表达方式入手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一般来说,议论句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抒情句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描写句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等等。好的文章一般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从而避免文章语言的呆板单一。
比如,鲁迅的《故乡》在结尾一段中,先用描写的手法展现出未来故乡的美好画卷:“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宁静美好的景象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可是怎样才能拥有这种美好的生活呢?作者由此而水到渠成地生发出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此激励人们为了希望始终不渝地进行斗争和实践,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常常表现为夹叙夹议,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相结合,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等等。
4、从句式的角度入手
句式是用来表现语气的。语气是人物思想感情的显影。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自由灵动,活泼多姿等。例如: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
——茅盾《白杨礼赞》
文中描写高原景色的这一段,有少至三五个字的短句,有多到二十几个字的长句,作者将长句和短句交互运用,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活泼多姿。
5、从表现手法入手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夸张、衬托 、联想、想象、借景抒情 、抑扬结合、动静结合等,从这些方面入手也可赏析文本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莫扎特的造访》
此段除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对旋律的美妙感受外,还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抽象的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
二、解题方法
解答赏析语言类的题型,要做到“三要”:
(一)要理解并掌握有关评价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平实、生动、幽默、含蓄等。
(二)要理解并掌握鉴赏语言技巧的五个角度,并做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
(三)要掌握解答这类题的答题格式,做到规范答题,采点得分。
常见的答题格式列举如下:
1、本文突出的语言特色是运用了口语方言,如……、……、……等,通俗易懂,质朴(自然)、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2、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3、本文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4、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5、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
6、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三、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一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 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1.选文第①段中说“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为什么还摘录《食单》中“腌蛋”的内容?
2.选文中第②段中写“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有何作用?
3.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揣摩居中加点字“吱”,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①我走的地方不少,则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②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微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1.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其用意是什么?
2.赏析第八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3.第五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花朵”分别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一)《端午的鸭蛋》
1.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2.把在北京吃的咸鸭蛋和自己家乡的咸鸭蛋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3.(1)“吱”生动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声音,体现出高邮咸鸭蛋油多的特点,写出了吃咸鸭蛋时的兴奋和快乐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2)第一句话:这句话文白夹杂,有一种淡淡的幽默。
第二句话:先用了设问句模拟人的对话,然后比拟手法写出了细看鸭蛋产生的不同印象,纯用生活口语,惟妙惟肖,诙谐俏皮。
(二)《生命的选择》
1.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3.花朵选择了太阳的意思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花永远向往太阳,追求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太阳选择了花朵的意思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这些花儿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本文来自“浅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6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