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是什么意思 ibm是什么公司的缩写(ibm是什么意思 英文)

篇前语:没时间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划到最下面,有每一个小标题的精华内容总结。可以根据兴趣直接找到相关小标题单独读那一块。重点部分有加粗。

本来想写中科曙光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但发现好多背景方面的东西我不知道,感觉写不好。因此打算恶补一波IT历史。这篇

① 史前时代——IBM和它的制表机

  • IBM的诞生,源自于怀抱托拉斯之梦的金融家的撮合,最早靠穿孔制表机发家。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内战后南北统一,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由于技术革命带来的工业化大生产,催生了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通俗点来说,就是那个时期既有很多能转化成生产力的新技术,又有很多伸长脖子要创业捞钱的人,导致最后产能过剩,然后就是惨烈的价格战去库存,大家都讨不了好。在这种背景下,只好联合起来,商量好价格和产量,提高效率。最早的企业联合其实是良性的,但发展到后来,每个工业行业几乎由一个到两个巨型托拉斯把控,垄断的弊端催生了反托拉斯运动,又促使美国政府出台了反托拉斯法。而软妹兎接下来所要介绍的巨人们(包括IBM),也在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地和反托拉斯法打交道。
  • 1911年6月,在华尔街金融家弗林特的撮合下,制表机器公司、国际时间记录公司、美国计算秤公司合并成立了IBM的前身——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后来改组为IBM。
  • IBM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饭碗是穿孔制表机。听名字像是钟表?其实它是一种数据统计的机器,最开始是用于美国的人口普查工作,后来经过很多改进,大体工作原理是这样的,每一笔需要记录的信息(比如一笔销售、一个人口普查等)都会打到一张单独的卡片上,然后将卡片放进读卡机,得到一个总的数据,比如:每个人销售了多少,这次人口普查有多少个男人,哪种产品在哪个地区卖得最好等等。和今天的计算机没法比,但是在那个时代,已经可以节省相当繁重的人力了。那时美国经济大发展,欧洲大量移民过来,导致人口也爆炸式增长。其中一个人口普查专员霍尔瑞斯厌倦于重复、机械地去填写姓名、性别、年龄等资料,于是自己发明了穿孔制表机来减轻劳动量。1888年的人口普查中,一台霍尔瑞斯制表机抵得上500人的工作量。
  • 真正让IBM取得显著成功的,是大萧条过后的罗斯福新政。在新政期间,IBM的规模扩大了两倍。大萧条之前,美国认为政府对市场应该放任自由,市场经济自己就能靠“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但1929-1933年的大萧条给这种主张啪啪打脸。之后,罗斯福上任,以政府的力量正式干预经济,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的社会影响,从此美国走上了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话说回来,罗斯福新政对IBM的影响在哪呢?经济危机爆发时,大量美国人失业,失业者和流浪者遍布城乡,社会矛盾激化到非常危险的地步。而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环节便是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为活不下去快要揭竿而起的贫困者提供救济,创造就业岗位,并制定失业补贴和养老金等。当1933年初国家恢复法通过以后,企业突然需要向联邦政府提供大量的统计材料。机构一下子需要几百台IBM的机器,去处理罗斯福总统所需要的社会福利、价格控制和公众工程等计划。1935年,社会安全保障机构建立,使山姆大叔成为IBM的最大用户。你要是不想陷入公文的泥沼,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电话给IBM。全国重要的统计数据全都用打孔机来处理。

② 进入大型机时代

  • 穿孔制表机虽然很强大,但依旧无法处理更为复杂巨大的计算任务。二战时,美国便想研制计算机用于计算弹道的轨迹,而战后爆发的数据量也让美国政府要求科研机构和各家公司研制电子计算机。于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了。
  • ENIAC的诞生,意义是巨大的,它象征着大型机时代悄然而至。在当时,IBM 的打孔机中最快的中继装置也不过每秒执行4次加法运算,而 ENIAC 每秒可执行5000次加法运算。不仅如此,ENIAC每秒钟可以进行50次乘法运算,还能做平方、立方、余弦、正弦和其他更加复杂的计算。
  • 后来,研发 ENIAC的两个主创人员J.P.Eckert、J.W.Mauchly离开宾夕法尼亚大学后创立公司,希望研发商用计算机,却因为经营不善,公司被雷明顿.兰德公司吞并。兰德公司推出了 UNIVAC ,将计算机正式推入商业用途。
  • 第一台 UNIVAC帮助美国人口统计局成功处理了195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第二台UNIVAC参与了1952年美国总统的大选统计工作。当时从各方面的消息来看,人们都认为共和党和民主党势均力敌,可 UNIVAC的统计结果却表明共和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个结果大大超出了电视台的预料,甚至不敢如实播报。最终 UNIVAC机因为正确预测了大选结果而家喻户晓,兰德公司因此成为了电子计算机的代名词。
  • 当时的IBM内部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制表机毛利润足够丰厚,电子计算机虽然很强,但和IBM井水不犯河水,IBM应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另一种则认为电子计算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且足以威胁到IBM的明天,IBM应该进入这个市场并主导它。而IBM的领袖老沃森和他的儿子小沃森则分别站在了前后两个立场上。最终,成为了IBM新任CEO的小沃森带领IBM进入了更加灿烂的崭新纪元。
  • 制表机与计算机相比,有两大致命的缺点:其一是运算速度远远不及,无法满足有海量计算需求的大客户。其二是制表机储存信息的方式是穿孔卡片,而有大量存储需求的客户往往为了储存这些穿孔卡就要用光好几层楼的房间。而电子计算机用磁带储存信息。一条磁带可以存储数千条信息,IBM的卡片只能存储几十条信息。
  • IBM在制表机和计算机之间徘徊不定,让竞争对手雷明顿.兰德公司Rand有了可趁之机,统治了1951-1953年的计算机市场。但当IBM真正开始决心争夺电子计算机市场后,凭借管理、售后服务、营销三重优势,它很快取得了领导地位。

③ 群雄并起,逐鹿之战

  • 虽然IBM手段尽出打败了兰德公司,成为电子计算机的领导者,但是,当时在电子计算机中竞争的十几家公司都在赔本赚吆喝。IBM依旧主要靠制表机生存。《福布斯》杂志说:“曾经有人预测电子计算机市场会有几十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但实际上只有1.2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各公司为了几百万美元的单子各个争得头破血流”。直到晶体管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开始成熟,商用计算机市场才真正开始巨大起来,并养大了那些呼风唤雨的巨人们。
  • 冯诺依曼虽然简化了ENIAC的结构,但计算机使用电子管作为计算原件,就始终存在着体积大、能耗高、散热大、噪声大、寿命短、可靠性低的致命缺点。而即将取代电子管的晶体管则较为全面的缓解了这些缺点,而且性能更优。1956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和其他两人因为发明了晶体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自此,由晶体管引发的电子革命拉开了序幕,晶体管将代替电子管成为电子工业的基石。
  • 当时的电子管收音机像餐柜一样大,,只能放在家中的客厅里让人们了解时事、天气和股票信息。而德州仪器在1954年推出的晶体管收音机 Regency体积只有传统电子管收音机的1/10,可放入口袋中,听众可以随时收听到广播。它一经推出,就被公众疯狂地抢购,引发了极大轰动。
  • 在晶体管广泛应用于收音机等民用产品后,IBM决心将晶体管使用在计算机等大型设备上。1956年,小沃森向公司员工发备忘录宣布:“从10月1日起,我们不再设计使用电子管的机器。”为了让广大员工了解晶体管,他自己买了100台晶体管收音机赠送给了那些守着电子管不放的人,让这些人体会晶体管的好处。
  • IBM联系德州仪器,要求德州仪器专门为IBM建立一条硅晶体管生产线,双方一拍即合。随后IBM推出了一系列晶体管计算机并深受欢迎,凭借这些产品基本控制了世界的计算机市场。
  • 然而晶体管革命带来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市场实在太大了,大到足以让各个有资金实力亦或是有技术的野心家们蠢蠢欲动。群狼环伺下,IBM能否杀出一条血路?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失败的挑战者

  • RCA发明了收音机和电视机,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它的老本行里也活的很好。但它盯上了电子计算机的增长潜力,全力对IBM发起了进攻,妄图争夺计算机市场。它的确给IBM带来了麻烦,但却因为销售能力比IBM相差甚远,几乎没有盈利过。1971年,RCA宣布推出计算机行业。1985年,被通用电气吞并。

通用电气公司——钱很多的隔靴搔痒者

  • 通用电气公司曾是IBM最大的商用客户,论规模,它比IBM大很多,在美国500强公司中长期保持在前十,而IBM当时以规模论则排在50名左右。
  • 然而,这位虽然资金实力雄厚,给了IBM一定压力,但真正让IBM真正感到难受的是以下三家

霍尼韦尔公司——正面硬刚的强敌

  • 和前面两个loser不一样,霍尼韦尔公司硬生生地做出了和IBM硬刚的兼容机H-200,不但IBM的软硬件产品都可以用在它上面,而且同样的性能却只花相当于IBM 2/3的钱。霍尼韦尔公司确切地从IBM手里抢到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蓝色巨人身上撕下了一块肉。

控制数据公司CDC——在科研用的超级计算机领域碾压IBM

  • 计算机市场分两块,一块是科学计算,另一块是商业数据处理。顾名思义,科学计算的机器肯定体型要大价格要贵,对应IBM的高端产品线。1957年,以西蒙.克雷为首的技术大佬们从雷明顿.兰德公司出来自立门户开始搞事情,他们主攻技术较为复杂的科研用超级计算机,并在1958年推出了当时最先进、速度最快的CDC1604型超级科学计算机。1963年更是推出了比IBMSTRETCH型计算机强三倍的CDC6600。自此,CDC在超级计算机市场的销售额很快超过了IBM。

数字设备公司DEC——发明小型机抢占低端市场

  • 它的第一块小型机是PDP-1,有家用冰箱那么大,在1960年卖出了89台,随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突飞猛进。
  • 可以看出,计算机的高低端市场分别被CDC和DEC抢走了大半,而主战场中端商用计算机又被霍尼韦尔的兼容机威胁,外加虎视眈眈的通用电气和无线电公司。IBM日渐艰难。面对这种情况,小沃森进行了一场惊天豪赌,把自己和IBM推向了更加危险的风口浪尖。

④ 豪赌360 陨落 or 封帝

  • 当时IBM的8种电脑产品内部结构各不相同,导致彼此不兼容,换句话说,它们的硬件和软件互相之间无法通用。一旦用户想换个类型的计算机,比如因为数据处理量变大所以想换个更高性能的计算机,那么从打印机、磁盘驱动器到软件等所有配套产品都要一起更换。霍尼韦尔兼容机的成功,也让小沃森意识到了计算机的未来应该是兼容的。所以,他下注了,几乎是一把梭哈,赌上了自己CEO的前途,把所有筹码扔向了新的计算机系统IBM 360。
  • 当时,IBM有两个电脑部门,初衷本来是希望它们相互竞争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这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弊端也十分严重,他们为了竞争导致产品型号,发生巨大内耗。小沃森和副总裁希望两个部门更加团结,减少重叠的产品门类和生产线,不要发生内耗,这受到了两个部门的阻力,各部门的工程师都竭力维护自己的产品。然而,通过强行把两个部门的尖端工程师互换交流几个月后,他们终于产生了共识,那就是IBM应该搞单一生产线。
  • 360的意思是“一个整圈,360° ”,表示它将涵盖低中高三档的计算需求实现全面覆盖。不仅如此,这个系列的机型彼此之间的外设、操作系统完全兼容。可以看出,这个计算机系统背后是IBM想要统一江湖的巨大野心。之前,它的1400系列面对商用数据计算,7000系列面对科研用超级计算机,小型机的市场还没被涉足。现在它把小型机也包括进来了,而且所有机型还具备了兼容性。
  • 这次赌局有多大呢?S/360的软件开发费用达到了5亿美元之高,而建厂和开发设计硬件的费用达45亿美元,所以,S/360项目花了50亿美元。什么概念?二战时美国开发原子弹只花了20亿美元。另外,这个项目是1962年启动的,而1960的IBM年营业额不过18.17亿,净利润不过2.05亿。
  • 所以,S/360对IBM的意义,就是这场战争的究极核武器,具有一击定鼎的作用。这是一次对所有竞争对手全面出击、横扫六合的亮剑。这一剑,干脆利落,却倾注了巨人所有的精血,剑出,不是群狼死,就是血槽已空的巨人自己倒下。
  • 这一战,IBM大获全胜。市场对S/360的热情出乎意料,推出的前三年就销售了8000多台大型机,1966年,S/360为IBM带来了10多亿美元的净利润。至今,S/360系统的十多种产品也为IBM贡献了千亿美元。它成功登临了计算机市场的王座,并在往后的几十年里独孤求败。
  • 最刺激的结局我们已经看到了。现在我们讨论下S/360为什么会花这么多钱。
  • 50亿的大头都花在了硬件和生产线上,足有45亿之巨。这45亿的大头又花在了建厂上。这是因为IBM决心采用当时还没有批量化生产、但又确切是未来趋势的集成电路技术,所以只能自己建立集成电路工厂,生产S/360所需要的计算元件。这种工厂对温度、湿度、防尘都有严格到近似苛刻的要求,一般的工厂每平方英尺造价40美元,而集成电路工程每平方英尺造价150美元。而这么贵的工厂,小沃森开了6个,新雇用了5万名员工。
  • 软件呢?虽然它只花了硬件和生产线费用的九分之一,但依旧是小沃森最头痛的环节。软件开发中最难的是操作系统的开发,它一直制约着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的达标,是整个系统开发的瓶颈。由于进展缓慢,IBM不断投入编制人员去搞软件开发,高峰期有2000多名人员投入其中,而到最后,光操作系统这一项的开发,就每年投入了5000个人,可见它有多么着急。然而也正是从这次艰难的历程中,IBM得到了一个教训,那就是软件开发上即使投入大量人力,也未必能加快开发的速度,“如同派100个接生婆去催生一个9个月大的胎儿,那仍将于事无补”。IBM在软件开发上的预算也从4000万美元,一路跳过5000万、6000万,最后到了5亿美元。
  • S/360的开发难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窥见一斑。它的程序被设定为可扩展程序,这就要求IBM在开发系统时,就利用自己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预测能力,先行在机器内部设定新的功能(这些功能会用代码进行限制)。当时代发展到这一新功能成为必需时,IBM再派一个程序员将设计代码中的几行代码去除,从而激活早已经存在的功能。而这几行代码就值几万美元乃至几十万美元。

⑤ 天劫降临 巨人受缚

  • 有了S/360甚至升级后的S/370,IBM原本就庞大的体量更是迅速地膨胀起来。1969年时,IBM的市场份额就到了80%。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整个大型计算机行业可能只剩下IBM一家公司。因此,IBM成为了众矢之的,它的竞争对手们和美国政府联合起来对IBM进行了反垄断诉讼。
  • IBM不是第一次面对反垄断诉讼,但这一次长达十几年的反垄断官司却打怕了IBM,让它今后的作风从小沃森时代的野心勃勃转变为保守迟钝。迟缓的大象在90年代甚至差点没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电子行业而面临破产的危机。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 说起来,这次反垄断官司还是IBM自己作的。它本不该招惹控制数据公司CDC这个咬不动的胡桃。
  • 前面不是说过,它在科研用的超级计算机领域被CDC碾压吗?CDC在1963年推出了6600,性能是IBM的STRETCH的3倍。骄傲的小沃森无法容忍世界上最快最好的电脑居然不是IBM研发出来的,所以在公司内部发了一个备忘录表达他的恼怒:“他们开发这个电脑系列的实验室,包括看门人在内总共只有34个人,其中14位工程师,4位编制程序的人员,他们之中只有1名博士和1名资深的程序编制人员。再拿他们和我们公司比较一下,我们是一个资金、人员十分雄厚的大企业,我难以理解,我们为什么反而不能在电脑行业中居领先的地位,而让别人供应世界最先进的电脑”。
  • 如果只是恼怒倒也没什么。IBM在产品上无法击败6600,却使用了盘外招狙击6600。它向市场宣布将研发比6600更强大、更便宜的超级计算机。这个消息让很多相信IBM的用户开始观望,6600几乎再也借不到订单。CDC到1966年就出现了财政赤字,股价从75美元下降到了不足30美元。然而,当IBM真的推出了它的超级计算机以后,大家发现其功能和价格并不像IBM许诺的那样强大和便宜,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CDC当然是气疯了,它也是后来在反垄断诉讼中给IBM带来最大麻烦的人。但马后炮一句,超级计算机相对来说市场份额并不大,而且开发和生产成本也较高,IBM因为这么一个性价比不高的市场惹来了CDC的疯狂报复,其实得不偿失。
  • IBM在这次反垄断诉讼中伤筋动骨,不得不向竞争对手们尤其是CDC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达成了一系列庭外和解协议。
  • 起先因为陷入官司,IBM不得不公开大量企业文件供对方律师检索。当时IBM提供了1700万份文件资料,连接起来有1000米长。CDC检索了400万份,确定其中100万份与反托拉斯案件有关。他们将这100万份进行了微缩处理,又将最关键的8万份进行了编码和分类,输入了计算机进行备案和检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人用电脑来进行大规模诉讼。如果没有CDC,政府和其他竞争对手对IBM的诉讼将因为海量资料而毫无头绪,然而CDC的这一招让IBM陷入了震惊和恐慌。经过紧张的谈判和妥协,IBM在1972年底与CDC达成了庭外和解。CDC撤诉并把那8万份资料还给了IBM,IBM转手就把这些材料销毁了。而作为代价,IBM把一个专门做信息处理工作的分部卖给了CDC,让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信息服务部,专门为没有电脑或者电脑超负荷运转的顾客提供信息处理服务。而且,IBM还向CDC购买了大约1亿美元的产品和服务,包括CDC的1500万诉讼费。Ehmm....,《IBM百年评传:大象的华尔兹》一书中说,除了上面两项,IBM还给了1亿美元的赔偿。但小沃森自传里没写这个。
  • 没了CDC的帮助,取证一下子变得很困难,这场官司一直拖到了1982年才结案,IBM和各个诉讼对象一一和解。其他公司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好处,从几十万到几百万,或是缔结了交叉专利协议。IBM为这场官司大约付出了10多亿美元的代价。也是因为这场官司,小沃森因为过度操劳而引发心肌梗塞,提前退休。
  • 从此,IBM的每项文件起草都会有律师加入,防止从文字到执行的任何过程中出现违背反垄断法的内容,IBM的行事开始束手束脚、谨小慎微起来。不仅如此,它的产品研发也开始滞后,一直靠S/360系列赚钱。为了避免违背反垄断法,它还停止了将硬件、软件、维修、售后服务、培训捆绑在一起销售给用户,而是将这些单独定价分开出售。这个举措直接让其他独立的软件公司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软件行业得以迅速发展。

⑥ 总结

  • ① IBM起初业务是制表机。靠着制表机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几乎立于不败之地。打仗了政府要统计军人信息和武器信息,大量制表机订单就来了;战后经济发展了,政府要人口普查,也要用制表机去统计人口信息;更没天理的是,经济大萧条也打不倒IBM,因为政府又出手了,罗斯福新政下政府推行失业补贴和社会福利,还是需要制表机去统计各种福利信息,IBM反而越做越大,不差钱了。
  • ② 这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VAC,以及冯诺依曼提出的 计算机结构体系。雷明顿.兰德公司率先将电子计算机商业化。而IBM在制表机和电子计算机之间徘徊不定时,IBM领导人的儿子小沃森坚定地让IBM插手了电子计算机市场。电子计算机市场当时并不赚钱,基本是赔本赚吆喝。
  • ③然而,随着晶体管技术的成熟和迅速商业化,一个巨大的市场渐露端倪。敏锐者得之而成为巨人,短见者失之而扼腕不已。IBM倒是及时上车了,但它上车以后发现还有许多虎视眈眈的对手一起上车了,妄图瓜分市场。主要的对手有以下这几家:(1)无线电公司RCA,这位跨行业来捞钱的仁兄使出吃奶的劲儿,好不容易研发出技术上不错的机器,却因为销售实力不足被IBM不费力地击倒,最后被二号拳手通用电气吞并了;(2)通用电气,这也是个跨行业来捞钱的主儿,而且贼有钱,但也没在电子计算机这个市场捞到好处,最后战略性退出,继续做老本行去了;(3)霍尼韦尔公司,它研发出性能和IBM差不多但是更便宜,而且能兼容IBM的软硬件产品的计算机,给IBM造成了不小的压力;(4)控制数据公司CDC,这是个惹不起的技术大佬,它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快最好的超级计算机,IBM的超级计算机在它面前只是个弟弟;(5)数字设备公司DEC,它发明了小型机,顾名思义,体积更小更便宜,面向低端市场。
  • ④ 为了把上面那些竞争对手全部踢下车,IBM憋大招了。它全力开发了一款名为360的计算机系统,花了50亿(美国研发原子弹开支的两倍多)。为了这个大招它几乎自己清空了血条,所幸绝大多数对手都倒下了,这让IBM在计算机领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君主,把大部分市场份额纳入囊中。
  • ⑤ 然而IBM有些过于不满足,它想要把超级计算机这个相对小众的市场也拿到手里,于是招惹上了不该惹的CDC。最后CDC和其他竞争者对IBM群起而攻之,发起了漫长的反垄断诉讼。IBM因为这场诉讼付出了大约10亿美元的代价,并因为畏惧于反垄断法而从此自缚手脚。

本文来自“月熙儿”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cs/61584.html

上一篇 2023-03-10 18:31:28
下一篇 2023-03-11 11:04:17

相关推荐

  • ibm的前身是什么(ibm的前身是什么)

    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ibm的前身是什么,ibm的前身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就是IBM的电子PC部门生产的产品。2、 几年前,联想完成了一个“蛇吞象”的故事,吞并了IBM的个人PC业务。3、 而技术与之前的IBM没有本质的改变,质量

    2023-01-16 14:18:15
    317
  • 关于ibm x60的介绍(ibm x60)

    大家好,小节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ibm x60,关于ibm x60的介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ThinkPad x60是IBM公司于2006年生产的一款屏幕大小为12.1英寸、内存为512MB、硬盘容量为60GB的商用笔记本。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2-01 09:40:42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