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三国名将辈出。蜀汉有五虎上将,曹营有五子良将,五子良将中又以张辽功勋最大,名望最高,倍受史家推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张辽为什么能成为曹营第一名将呢??在他一生中,有三次战事,表现堪称经典。
一、以利动之,劝降昌豨。
张辽原来是雁门马邑人,最初他是董卓的部下,董卓兵败后,归属三姓家奴吕布。一代奸雄曹操在下邳大破三姓家奴吕布,张辽率众归降。之后屡有战功,升迁为禆将军,奉命与夏侯渊去东海围剿昌豨。
昌豨在东海经营有年,且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张辽与夏侯渊包围东海郡数月,军粮吃完,有人提议撤军。张辽不同意,他游说夏侯渊道:“我与昌豨是老相识,这几日围城,昌豨经常有意无意地看着我,仿佛有归降之意。加上城内射出的箭矢日渐稀疏。据我猜测,城中守备已是强弩之末。若我等就此放弃,太过可惜。将军不如让我前去阵前劝说昌豨,或能劝其归降。”夏侯渊答应了。
张辽独自赶往城下,提出与昌豨会面。昌豨果然下城与张辽会谈,张辽劝说道:“曹公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归降者必受重赏。”张辽还答应会亲自引荐昌豨,以自己的性命担保昌豨的安全。昌豨于是率军投降。
张辽带着昌豨去拜见一代奸雄曹操,一代奸雄曹操果然接纳了昌豨。送走昌豨后,一代奸雄曹操批评张辽说:“你以身犯险,实非大将所为。”一代奸雄曹操对张辽的关怀,意在言表。张辽心中感动,说:“主公恩威遍于四海,因此张辽料定昌豨不敢加害。”一代奸雄曹操听闻哈哈大笑,对张辽更加欣赏。
孙子曰:“以利动之。”名将带兵,并不以利,身为统率,要善于统观全局,明辨利害。张辽能在昌豨的一言一行中,观察到军情走向,可谓目光犀利,洞察入微。张辽以先归附可受重赏,劝服昌豨,昌豨果然投降。
二、以静待哗,弹指间平定军乱。
张辽跟随一代奸雄曹操征讨袁谭,袁谭被攻破后,张辽率军事平定海滨,大破辽东贼寇,辽东柳毅等人,回到邺城时,一代奸雄曹操亲自迎接,与张辽同乘一辆马车,拜张辽为荡寇将军。
当时,荆州还未平定,张辽奉命前往长社屯兵。大军出发之时,军中忽然有人谋反,火光四起,全军震惊。张辽告诉身边人:“不要动!造反者绝对是少数,大军若乱,必为造反者所趁。”
随即他下令道:“不反者,安坐!”
军中大多数士兵,都是良善之辈,闻令纷纷放下武器,安安静静坐地上,张辽带领亲兵数十人稳坐中军。顷刻之间,就找到了几名放火造反者。一场哗变弹指间就被平定。
孙子曰:“以静待哗。”军中若是发生变乱,很容易自乱阵脚。张辽下令安坐,轻易平定军中大乱,处变不惊,确实有名将气度。
三、三军可夺气,威震逍遥津。
张辽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当属合肥之战。
那时,一代奸雄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张鲁,对抗东吴方面,留下张辽、乐进镇守合肥。一代奸雄曹操与张鲁正在交战时,东吴孙权趁机出兵,猛攻合肥。
一代奸雄曹操早有命令传下,若孙权至,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卫。对于一代奸雄曹操留下的这道命令,众将军惊疑不定。当时孙权有大军十万,合肥城中只有七千守军。就算合肥城中七千人都是曹军精锐,也根本不是东吴十万大军的对手。不少人都想撤军,但又胆怯丢失城池,会被问罪。
最终张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辽道:“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用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第一次世界大战。诸君何疑?”张辽这番话,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张辽点明一代奸雄曹操远征在外,等到大军赶来,吴军必然已经攻破合肥,等待援军的做法明显不明智。
第二层:既然援军不可靠,只能主动出击。一代奸雄曹操当初留下的命令,虽然与事实不符,却是众人唯一的出路。
第三层:张辽指出,在东吴大军未曾合围之前主动出击,折其锐气,才干安定众心,合肥城才有一线生机。
张辽的这个主张,得到了李典的支持,于是张辽连夜招募了八百壮士,在第二天凌晨发动猛攻。张辽亲自披甲执戟,冲锋在前,连斩数十人,冲入吴军阵中。张辽冲锋时,大叫道:“张辽在此!”在八百壮士的猛攻下,张辽一直冲到孙权的营帐前。
本文来自“等待是无言的情话”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10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