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抑郁症的人最怕什么(有抑郁症很怕见人该怎么办?)

得抑郁症的人最怕什么(有抑郁症很怕见人该怎么办?)

得了抑郁症的人最害怕的事情是:不敢面对,讳疾忌医。抑郁症和躯体疾病一样,也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常见的可以治愈的疾病,发病后病人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乏,伴有睡眠障碍等临床症状,要根据症状进行自测。假如已经患有抑郁症,应该到医院就医,让医生帮助积极寻找病因,正确面对,家里人要和医生积极配合,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在生活方面做好如下几方面:

一、生活规律,按时起床、睡觉、吃饭。

二、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如果得了病就放弃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是不可取的,应该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比如以前喜欢唱歌、跳舞或者运动,可以积极参与,还可以外出旅游,开阔胸怀。

四、树立信心,通过药物治疗,自我心情调节,使郁抑症很快痊愈。

抑郁症患者,有两个最怕:

一是怕活。活着,整天不管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基本都会莫名其妙地产生苦涩,甚至产生非常大的痛苦,没有产生乐快乐。心里感受到的活,都是苦和累。所以,怕活。

二是怕死。如果真的死了,自己精神的痛苦是解除了,可是带会给父母、配偶、子女和别的亲人的,是巨大的精神痛苦,自己于心不忍,所以又怕死。

患者经过自己大脑这分拆:当活着产生的苦痛,远远大过死后带给父母、配偶、子女和别的亲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的时候,这部分人终于会因为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选择自杀。相反则勉强能活下来,虽然活的质量可能是不会很好。所以,抑郁症患者自身的思维和情感综合分拆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杀的成功率。如果能跳出自己狭小的世界,多想想父母、配偶、子女和别的亲人的痛苦,少想自身的痛苦,可以减少自杀率。

要想再提高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拿出更多的的勇气,多多赞美自己和亲人们吧。当然也可以要求亲人们多多地赞美自己。当你感受到更多的尊重、欣赏、平等、赞美、关心、在意、自信、自赞、自夸的时候,那些冷笑、挖苦、怀疑、漠视、鄙视、强势、压迫带给你的痛苦,就会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冷笑、挖苦、怀疑、漠视、鄙视、强势、压迫是毒,尊重、欣赏、平等、赞美、关心、在意、自信、自赞、自夸是解药,把毒留在身上,还是用解药把毒除去。

忧郁症的人在表明上感觉是一个蛮“开朗”的人,可是在私底下却是个很忧郁的人,什么事都会埋在心里,不想让人家知道,很怕受伤害。一个人的时候还会躲在角落哭呢。要是没人来理解开导的话还是会发展成抑郁症的,抑郁症比忧郁症还严重。

本文来自“软馨吖”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33157.html

上一篇 2022-05-01 11:15:03
下一篇 2022-05-01 09:45:05

相关推荐

  • 烧纸钱是谁发明的?去世的人真的能收到吗?

    说到烧纸钱想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每到逢年过清明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去烧纸钱扫墓什么的,这种行为早就成为了民间的习俗,这种习俗也延续了很久是东汉时期老祖宗们传承下来的。那么我们不禁会很好奇,去世的人真的能收到亲人们烧的纸钱吗?这个纸钱又是谁发明出来的?下面

    2023-05-22 15:22:50
    293
  • 高智商的人玩什么手机好

    一部高端旗舰手机可以用很多年,可以让你省心省力,同时能给你带来好的体验,何乐而不为?细细想一下,好像是这么一回事,如果使用个5年时间的话,平均每年也就一千多元。现在有点理解那么多人回去买贵的手机了,即便身上没啥钱,也要去入手。聪明人都会选贵的手机?目前这4部

    2023-05-18 08:00:02
    265
  • 做金融的人都用什么手机呢

    提示:点击“直通投行”加入投行精英人脉圈IPhone7,金融人都值得拥有!01因为Iphone7新推出了亮黑色,钢琴漆的亮泽可帮助金融人在接待客户之前随时整理好个人的专业形象,比如捋捋头发、拉拉领带、画画妆、整理一下衬衫领口…02因为关注度较高的“亮黑色”iPhone7只有128GB和

    2023-05-15 06:00:02
    341
  • 偷开手机的人是什么心理疾病

    当伴侣的手机响起时,周小姐的眼光总是忍不住瞄过去;当伴侣放下手机离开时,周小姐更是忍不住想要去一探究竟。周小姐像一个间谍般,总想监视伴侣的手机内容。窥探伴侣手机,是什么心理?广义地说,窥探隐私属于亲密关系中的侵入行为。当伴侣双方缺乏足够的自我表露时,侵入行

    2023-05-14 08:00:03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