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的特点(花鼓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代表作有些什么?)

花鼓戏的特点(花鼓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代表作有些什么?)

花鼓戏的特点包括声腔特点、风格特点、表演特点。

1、声腔特点:

花鼓戏的声腔带有山歌风格,在演唱时声音婉转悠扬、自然流畅,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且演员在唱腔和动作上能将剧中人物所处的场景完美的体现出来。

2、风格特点:

花鼓戏的表演风格大多都是以喜剧为主,无论是在作曲、剧本创作以及演员表演方面,都会集中突出喜剧的效果。在创作剧本时大多都会设计情节中的巧合与误会上,以此将喜剧中的人物放置到一个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展示表演的主题,并且反映出生活的本质。

3、舞台特点:

花鼓戏的舞台表演大多都是以舞蹈为主,在舞蹈表演方面,传承了民间歌舞中的打花棍、手巾舞、扇舞等,此外还从劳动生活中提取出了一些特色鲜明以及表现力强的表演动作。花鼓戏在表演时的音乐大多都是热闹欢快的风格,并且表现力丰富。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更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 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 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各地的花鼓戏中,湖南花鼓戏最有名,流传最广。 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 《打鸟》、《盘花》、《雪梅教子》、《鞭打芦花》、《绣荷包》、《赶子上路》、《刘海砍樵》、《补锅》、《告经承》、《荞麦记》、《天仙配》、《酒醉花魁》等。

本文来自“浅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35144.html

上一篇 2022-05-20 08:46:08
下一篇 2022-05-01 07:3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