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唱的是山照轻松,松照山山里藏洞洞藏仙;山照轻松,人常见山里藏仙见着难,云蒙山100单8洞,洞洞里面都出神仙,别的仙子咱不表,咱再说湘子得道仙……”抖音上,来自上蔡县东洪镇大董村董藤的河南坠子,有着不少的铁粉。每次她发出一段视频都会有粉丝留言加油打气。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正月十三宝丰有个马街书会我和父亲去赶会,正月十二试书,正月十三是正书,有一次别人对戏,对方是一个伴奏两个演员,我这边就我一个人,三场,我真吃不消,饭都吃不下,气的我不想干啦。常言说干哪行爱哪行,我还是很喜欢这一行,现在曲剧,豫剧,越调,坠子,大鼓书我都在演出,我的梦想,办个学习班,把传统文化发扬下去。”董藤回忆起早年的经历,发自内心地表示,有坎坷更多的是内心深处对传统的喜爱。
董藤表示,1975年发洪水的时候她才九岁,洪水来时房倒屋塌一片汪洋,洪水退时搭建的茅草屋,冬天的时候父亲升起了篝火,一个村的人都去听父亲说长篇大书。那时候一放学她也去听。一下课她就给同学讲戏曲,最后退学跟着父亲学艺。
“我勤学苦练,早起跑到我们那洪河堤上学打筒板练戏,手冻的像胡萝卜似的,打一阵子简板在嘴上吹口热气暖以下手,最后十五岁登台演出受到各地老百姓欢迎,我们去过郑州,开封,河北,洛阳,安徽,等地演出,后到郑州拜赵铮为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往历历,都是生活馈赠给董藤的无尽财富。
发源于中原地区,流行于豫、鲁、皖、京、津及甘肃等地的河南坠子,俗称“简板书”或“响板书”。是一种形式独特,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艺。在上蔡东洪镇大董村,就有这样一支活跃于民间、令人称道的“河南坠子”轻骑兵,被熟知的百姓亲切地称为“董派河南坠子”。据该项目第四代传承人董藤口述,她之所以喜爱并从事这一行当,得益于其曾祖董仁和。他幼家贫、喜管弦,光绪二十七年拜师习三弦,后转河南坠子,年届而立,显名于蔡。
另据当地老艺人回忆,自民国以来,东洪镇从事“河南坠子”者甚众,因种种原因,十之八九未能得以传承。独董仁和一门延续至今,薪火相传,时至今日,已达百余年之久,成为上蔡曲艺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该项目第四代传承人董藤14岁随父亲董永宽学习河南坠子,后师承上蔡有名的曲艺队长徐万长。1982年参加曲艺大师赵铮创办的届河南曲艺学校培训班,专心学习赵派河南坠子,深得赵派艺术精华。
“董氏河南坠子”以简板、脚梆、坠胡、铙钹为伴奏器乐,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在原有的艺术风格中,充分吸取赵派河南坠子之精髓,豪放与婉约兼而有之,艺术特色别具一格。具有典雅大气、蕴涵丰富、婉转曲折、表演细腻、雅而不俗、俗而不媚的特点。同时秉承时代特色,结合时代文艺创作导向,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编排了一批寓教于乐的新曲目,凸显了这一传统曲艺的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经数十载艺术锤炼,全国各地的演出,董藤保留了60余个段子作品和20余部长篇大书。经常表演的曲目有《双枪老太婆》《游西湖》《红楼梦》《草船借箭》《关公辞曹》《摘棉花》《晴雯撕扇》等经典段子。另有《五虎平西》《大红袍》《济公传》《施公案》《响马传》《狸猫换太子》《回龙传》等长篇曲目,为上蔡曲艺发展,为传承和弘扬河南坠子这一传统曲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文来自“无人街七号”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3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