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关于大学的名言,关于大学的名言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4、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6、道:宗旨,纲领。
7、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8、德:德行。
9、亲:更新。
10、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11、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12、定,心志的定向。
13、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14、【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15、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16、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17、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18、【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19、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20、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21、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22、“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3、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5、【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26、齐:管理。
27、修:修养。
28、正:端正。
29、致:推极,获取。
30、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31、【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2、【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33、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
34、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35、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36、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
37、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8、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9、【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40、【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41、【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
42、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43、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44、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5、望采纳,谢谢!。
此文章到此结束,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来自“心吃心”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6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