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幼儿音乐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音乐教材必须体现幼儿教育什么的特点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
2、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3、那么,在幼教活动中,该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4、 (二)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5、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6、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
7、不同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8、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
9、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10、 (三)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11、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
12、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
13、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
14、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
15、 (四)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
16、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此文章到此结束,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来自“幻想症”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7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