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林黛玉葬花的经典片段,林黛玉葬花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葬花吟》清代:曹雪芹《红楼梦》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2、帘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3、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4、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5、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6、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7、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8、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9、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10、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11、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12、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13、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14、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15、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16、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17、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18、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19、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20、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21、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22、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23、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24、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25、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26、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27、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28、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
29、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30、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
31、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32、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
33、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34、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
35、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
36、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37、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38、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
39、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40、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
41、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
42、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43、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
44、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45、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
46、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47、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
48、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49、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
50、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
51、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
52、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53、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
54、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扩展资料:作品赏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55、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56、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57、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58、“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59、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60、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61、”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62、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63、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64、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65、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
66、’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67、”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68、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69、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70、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71、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
72、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73、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74、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75、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76、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
77、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林黛玉《葬花吟》以花自喻,从伤春感怀出发,引出对生活的控诉,以及理想的绝望,情感一步步递进。
78、有评论家说:“一首葬花辞,半部红楼梦”,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该诗之妙,曹公才思之绝。
79、2、林黛玉介绍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80、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81、她生得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82、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
83、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84、外祖母贾史氏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
85、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
86、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
87、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88、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
89、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90、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91、 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9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葬花吟。
此文章到此结束,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来自“修夏”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7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