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三国演义 读后感200字,三国演义 读后感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今天,我从历史书中了解了一篇让我赞不绝口的文章——《空城计》。
2、 文章主要叙述了三国时期,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带领十几万大兵向蜀国守卫的阳平一举进攻。
3、而此时,城中也只有几十人,他们一个个大惊失色,吓得不知所措。
4、只有诸葛亮沉着稳重,巧妙运用空城计,使司马懿以为城中有埋伏,就急忙下令退兵了。
5、诸葛亮的这个计策保住了全城人的性命。
6、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十分清楚明了的道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要有勇气,临危不惧,有时就能置死地而后生。
7、 所以,当你遇到危险,千万不要手足无措,慌慌张张,要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机智有谋,这样才能战胜敌人。
8、 2.我读完《空城计》这个计谋,讲的是:有一天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孔明,孔明看见司马懿攻打过来,孔明十分害怕,因为他的身旁没有大臣,也没特别准备,兵也很少。
9、在这个时候,孔明想了个办法,让士兵打开城门,其余的士兵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扫地,孔明就在城楼上弹琴。
10、司马懿看见就进去看见孔明在城楼弹琴,司马懿猜一定有埋伏,在这个时候孔明最紧张,怕再司马懿领军再冲过来。
11、在最紧张的时候司马懿犹豫了,决定让士兵撤退,不一会就原路返回了。
12、最后孔明用《空城计》保住了全城百姓的性命。
13、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猜,要真正的试一下,就像在奥运赛场上,来一个特别高的高度,不能还没试一试就放弃了。
14、应该不怕多高,都要拥有必胜的信心,不怕困难,坚持就是胜利。
15、 3.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把军队驻扎在阳平大部队派出城去攻打魏军,城中只剩下了一老弱残兵。
16、恰恰这个时候,魏军大都督司马懿乘机率领大队人马前来攻城。
17、城中的蜀军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手足无措。
18、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们各守哨位大开城门,每一个城门前安排二十名士兵假扮成老百姓,清扫街道。
19、一切准备好了,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登上城楼,悠闲地弹起琴来,眼前的情景让司马懿感到十分困惑。
20、司马懿心想诸葛亮想来办事谨慎,从不做冒险的事,现在他大开城门,城内肯定设有伏兵,想诱我入城,对,我决不能上他的当,一想到这里,司马懿急忙下令退兵。
21、诸葛亮的这个计策,后来被人们称为“空城计”。
2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不能被外表所迷惑 。
23、今天,我又一次读完了《三国演义》。
24、这已经是我第九次合上这本书了。
25、但我无论看多少遍,都看不厌,都有很深的感受,尤其是对诸葛亮这位大智大贤的化身,更是敬佩有加。
26、他精通三韬五略,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神机妙算,只可惜他没有统一中华,复兴蜀汉,这当是他一生的最大憾事。
27、有一句话,不知大家听没听说过:“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
28、”“少不看‘红楼’”,我同意;但“老不看‘三国’”,我却不赞成。
29、《三国演义》这本书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教人老谋深算。
30、有人说,小说着重描写了蜀汉,而最后,蜀汉却打出了白旗,这么没劲的故事情节,有什么艺术可言?我们本想看到的却没有看到,但这是一种“撕碎的艺术”,它的悲剧结尾比大团圆的结局更耐人寻味。
31、不是吗?《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嘛!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己的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蜀军进攻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且烧得片甲不留。
32、那一仗,就关系了蜀国的命运。
33、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
34、可惜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但自从那不明不白的一场仗后,就开始走向下坡路。
35、做人就应能屈能伸,刘备就是为了二弟三弟的死而赔上了更多的兄弟,这实在不值得。
36、能屈能伸,还得谨慎;否则,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此文章到此结束,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来自“取一盏清酒”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7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