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想写一篇关于清朝官员俸禄的文章,这次机缘巧合翻到了《清会典事例》,也就顺便给诸位讲讲关于清朝俸禄的那些事。
清代的俸禄,按照身份和职务不同,共分为八大系列。每一系列下,各依照阶位的高下分出不同的等次。在这八个系列中,首先是宗室的俸禄,共二十一等(具体就不一一列出了),最高的亲王俸银一万两,米一万斛,然后层层递减,到最低一等奉恩将军岁银一百一十两,米一百一十斛。
二是公主、格格岁俸,包括公主、格格、以及各等额驸在内,分为十四等,其中下嫁外藩蒙古者,支银数量大大高于嫁于京城的八旗子弟,同时还可支给缎匹。三是世爵岁俸二十七等,最高的一等公岁支银七百两,最低恩骑尉岁支四十五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一两,还兼支米一斛。
四是文职官岁俸,分作十等,这类支出的人数最多的,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品:银180两、米180斛;
二品:银155两、米155斛;
三品:银130两、米130斛;
四品:银105两、米105斛;
五品:银80两、米80斛;
六品:银60两、米60斛;
七品:银45两、米45斛;
八品:银40两、米45斛;
正九品:银33两、米33斛;
从九品兼未入流:银31两、米31斛。
从雍正年间起,鉴于京官缺少额外陋规,且生活相对艰难,所以特支给双俸(米数不变)。这加倍支给的部分,叫做恩俸,是皇帝恩典的意思。大学士、尚书、侍郎这几类官员,俸米也加倍支发。
七是外藩蒙古俸禄,分九等,最高的是汗,岁银二千五百两,缎四十匹,亲王二千两,缎二十匹(科尔沁三亲王照汗俸等级支给),然后递减至札萨克一等台吉,支银一百两,缎四匹。
八是回族世爵之俸,共六等,最高的是郡王职衔贝勒,岁支银八百两,最低四等台吉四十两,又规定每俸银一两,兼支米一斛。
上述文武官俸,每年都分春秋两季发给,截俸日期,春季以正月二十日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日为限,一般都由各衙门总领后,再分发给各官员。有的官员因为降、革、留任,其俸银也会降支、停支,但俸米照旧支给。给外藩蒙古的俸银、缎匹,都是在仲春二月派人到京师领取。
纵观清代官员的俸禄,最突出的是系列太多,过分繁琐,而且明显地优待宗室贵族。一个宗室亲王的年俸比一般文职一品大员高出五十五倍之多;按照世爵制度,“子”的品衔为一品,但俸银却是435两、410两、385两、360两(子分几等,故俸禄不同),这比文职一品官高了一倍多,即使加上恩俸,也只能说大体相等。
清政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障满洲宗室和八旗世爵的特殊利益。至于给外藩蒙古、回部上层分子以较高的岁俸,也是具有明显的笼络之意。
从上面可以看出,清代文职官员的俸禄是十分低下的,即使与明代相比,也相差不少,比如明代正一品官月俸支米87石,约相当于清代一品官的3.7倍。
为此,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帝首开先河采取了养廉银制度。养廉银最先在省府州县地方官施行,然后逐步推广到武职和京师等其他官员,根据光绪《清会典事例》,将地方总督、巡抚、州县官的养廉银,例举如下:
总督:20000-13000两
巡抚:15000-10000两
布政使:9000-5000两
按察使:8444-3000两
道府员:6000-1500两
知州:2000-500两知县:2000-400两。
又,河道总督6000两(其中北河总督系由直隶总督兼领,支银1000两),管河道员4000-2000两;漕运总督9520两,盐运使5000-2000两,盐法道4240-2000两。
以上便是清代官员的基本收入,当然这只是个大概数字,各朝应该会有一定的出入,但基本上超出范围不大,仅供各位参考。
本文来自“四月释梦”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8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