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到魏文侯这一代,励精图治,任用李悝、吴起进行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改革,颇具成效,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但是强大也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戒备与敌视。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魏国的保护国卫国并夺取其土地,魏国感到危机于是联合卫、宋,命庞涓为大将率军反攻赵国,直接将赵国国都邯郸包围起来。
魏文侯但此举并未能缓解魏国被围攻的风险,因为一旁虎视眈眈的秦国趁魏国国内空虚,突然发兵夺取了魏国的河西少梁之地,此举让魏国的位置更加危险了起来。
同时国都被包围起来的赵国一面发挥祖传技能闭门死守,另一方面派人前往齐国,希望齐威王能出兵援救赵国。
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美男子邹忌反对出兵,而段干朋则建议延迟出兵,采取兵分两路的策略,即用小股兵力进攻魏国的襄陵,一来牵制、疲劳魏军,二来向赵国表示救赵的意图。
同时主力军队在国内待命,等到魏军攻破邯郸之时再出击攻打庞涓的军队,以期达到削弱赵、魏两国的目的。
在赵魏相持了一年多以后,赵都邯郸被攻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八万大军前往邯郸救赵。
孙膑初到赵国,田忌准备直接与庞涓开战,但孙膑设计先攻魏国平陵,造成齐军无能的假象,随后又大军逼近魏都大梁,迫使庞涓率主力回国救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示意图但是桂陵之战后,各国的形势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首先,桂陵之战虽生擒了庞涓,但是魏军主力基本未受太大损失,尤其是魏国的精锐魏武卒,依然保存得十分完整。
其次,赵国国都邯郸依然在魏国手中,齐国并未能成功进攻大梁,也没能夺回邯郸。
于是到了公元前352年,实力依旧强劲的魏国联合韩国,进攻包围襄陵城的齐军,齐军大败,齐威王收兵回国,请楚国将军景舍出面调停。
同时秦国再次进攻魏国,魏也无力再与齐国追究,于是顺水推舟与齐国签订了合约。于前351年归还邯郸,齐国也将庞涓放回魏国,自此桂陵之战前后的风波到此结束。
但这并不代表着齐、魏两国冲突的结束,之后不久,规模更大的马陵之战,才是两家冲突达到的最顶峰时期。
战国车战总的来说,对于魏国,导致桂陵之战爆发并最终失利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魏文侯改革后魏国国力极大地增强,尤其是阴晋之战中,吴起率领的五万魏武卒大破五十万秦军,此时的魏国,过于锋芒毕露,于是被各诸侯国惦记上,成为了被枪打的“出头鸟”。
2.四处树敌、并操之过急,未安抚好邻近的国家、安稳好大后方,便急急地出兵伐赵;
3.过于执着于拿下邯郸,大军长时间离开本国,导致国内空虚,被秦国、齐国一进攻,国内就产生了危机。
魏武卒本文来自“无人街七号”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8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