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六部的具体职能(明朝六部三院的职能)

说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是朝廷的重要机构,各部尚书也是位高权重。实际上,六部真正被赋予重权是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后,而且有明一代,也是六部权力最重的一个时期。下面就具体来说一说明代的六部。

?一

六部自隋唐创建以后,一直是宰相机构的曹属。北宋元封改制后,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掌六部事。元代中书省权重,六部为中书省之具体办事机构,六部官员一般由宰相推荐人选,皇帝批准任命。宰相对六部工作可直接监督,对不合格者给予处罚。

明初承袭元制,六部属中书省,“权轻,多仰丞相意旨”,洪武十三年(1380)罢丞相,革中书省,“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地位大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提升六部品秩,尚书之品级由正三品提升为正二品,成为公孤等荣衔外品级最高的实官,侍郎则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建文时,还曾一度改六部为正一品衙门。形成“官必以尚书为尊”的局面,实前所未有。

其二,六部机构设置大为完备。明代六部机构设置的特点主要有:

1,吏、礼、兵、工四部,仍沿前代按工作性质各分为四司,而户部和刑部则按全国十三布政使分为十三个清吏司进行分区管理,反映了职权的扩展。并吸收金元六部“科”和“曹案”的分工体系,于司下设科,形成部、司、科三级系统,机构设置更为完善。

2,人员的品级和素质显著提高,如主事一职,洪武时期改为司官,与郎官并列。中期以后,主事以上官员均以进士选用,极精华之选。

3,各部创设司务厅,以司务为首领官,负责文书收登转发、催督办事程限、管理吏员杂役等日常事务。

其三,六部职权大为扩展。废中书省后,六部奏事无须再通过宰相,连六部司官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疏。皇帝发布政令后,直接交由六部执行。在参与决策上,六部,尤其是吏部,在廷推、廷议等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皇帝如将政务下部议,则由该部直接向皇帝提出决策方案。在政务运行中,除重大事项需奏报皇帝批准外,日常事务可以自行处理。

由于明代六部分割了宰相很大一部分事权,因此各部在其管辖范围内权力都有了很大扩展。其中又以吏、兵、户、礼四部最为突出。

六部中以掌管文官用人权的吏部地位最高。吏部尚书地位之尊,在朝中首屈一指,享有“赞天子之治”的特殊地位。以至于有人说:“今吏部之职,拟古宰相。而其黜陟之柄,有宰相所不及者。”

明代吏部用人权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对高级官员之选任,唐代五品以上由宰相提名,皇帝任命,称“制授”;宋代高级官员由中书门下(政事堂)“堂除”。明代内阁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等重要职位的人选,虽然存在皇帝特简和廷推(大臣公议)两种途径,但前者往往被认为是违制的行为。其余九卿等高级官员,则例由廷推产生。

在廷推中,基本原则是“九卿共之,吏部主之”,吏部是当仁不让的主导者。不难看出,对于高级官员的铨选,吏部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原属宰相的相当一部分高级官员铨选权为吏部所继承。

九卿以下官员和地方官,吏部通过部推(吏部内商议)和大选、急选等常规办法进行铨选。部推由明初保举法发展而来,主要适用于小九卿、布按二司及知府等,由吏部具名推荐,皇帝点用。大选、急选属常规铨选,吏部照章办事,皇帝一般不加以干涉。

吏部分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每司下设若干科。四司中以文选、考功二司最重要。文选掌官员选任,考功负责官员黜陟之典,即考满、考察。

考满是官员任满一个期限后对其进行考绩。明代规定,四品以上京官,任满由皇帝决定升降去留。外官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盐运司五品以上,任满由都察院考核,吏部复核并提出黜陟意见,最后由皇帝定夺。在京五品以下属官考满,先由各衙门正官写出评语,送都察院考核,吏部复核。

考察是定期对官员进行复查,分为京察和大计。京察中四品以上官员采取自陈方式。各衙门属官由正官考察,吏部审核确定黜陟。大计由布按二司考察其属官及所辖府州县正官,布按二司官由巡抚、巡按考察,最后呈送吏部定夺。凡在大计中受到处分者,规定永不叙用。

明代吏部无论在官员选任上还是考核上,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吏部成为中央最重要的衙门,吏部尚书成为百官之首,侍郎可与他部尚书均礼,吏部司官,尤其是文选司司官,亦为人所尊礼。

与吏部负责文官选任相对,兵部负责武职选授。明代以前各朝,兵部属尚书省或中书省,不掌握军政实权。明初,兵部权力受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制约。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以后,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兵部权力崛起。

又,明代无枢密院之设,兵部的权力更为突出。除掌武职选授、后勤、驿站等事外,还负责军队训练、调遣、战事谋划,甚至可以直接统帅军队。兵部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中,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尤其重要。

和吏部文选司一样,兵部武选司职责最重,“掌卫所士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凡五军都督府掌印、佥书等官缺,由兵部会奏推举,奏请简用。地方各都司掌印、佥书等官有缺,亦由兵部拟奏简用。

职方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明代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衡,都督府掌军籍,兵部掌制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明代为防止军权旁落,凡重大军事决策、发布军令、任命将帅,都由兵部题奏后,请旨而行。

兵部的权力除了掌握军令外,另一重要的方面是作为文臣直接控制军队。明代采取以文制武的军事领导体制,地方镇守或命将出征,武臣为总兵官之外,每派文臣提督军务。兵部官员以文臣身份外出提督军务的情况十分普遍,从永乐朝开始一直到明末,皆为常制。

明初设六部时,号称“吏部体最尊,户部权最重。”户部掌国家财政,辖十三清吏司,各司下属四科:民科、度支科、金科、仓科。职能有管理天下人口、田土,征收赋税,供给禄饷,管理库藏、仓场等项。

明代户部不像宋代那样财权三司分立,户部仅得其一,而是享有独立完整的财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代户部的权力是前所未有的。不过,古代封建社会,财政管理制度较为落后,而且受专制皇权的侵蚀也较为严重。皇帝以天下财货为私有,任意挥霍,这也是明代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户部的权力并没有起初设立时所说的那样“权最重”。户部的日常工作,只是忙于琐碎的田土税粮统计和仓储管理,不能做出宏观的财政决策,更谈不上实施有效的措施改善国家财政,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户部尚书在管理日常财政事务时,受到皇帝的制约较多,他们往往无法独立行事。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户部与吏部、兵部无法相比。

明代礼部职责范围也很广泛,《明史·职官志》记载:“周宗伯之职虽掌邦礼,而司徒掌邦教,所谓礼者,仅鬼神祠祀而已。至合典乐典教,内而宗藩,外而诸藩,上至天官,下逮医师、膳夫之属,靡不兼综,则自明始。”

礼部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以仪制为最重。礼部地位之重要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中国古代君主崇尚以礼治国。礼部尚书自成化、弘治以后,往往以翰林儒臣担任,而且一般都是皇帝的老师。正是因为礼部尚书与皇帝的特殊关系,所以有明一代,礼部尚书得公孤衔者最多。也可以说,礼部尚书之尊,实际上就个名义,而非实权。

刑部“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复、关禁之政令。”明代六部之中,刑部职权受干扰最大,权力相对较小。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称“三法司”,具体分工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重大案件要由三法司或九卿会审,而在最高的司法审判——朝审中,执笔的却是吏部尚书。

此外,宦官、锦衣卫也侵蚀了一部分司法权。刑部的主要职责是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审核地方大案,审理中央百官案件。民间狱讼非通政司转达,刑部不得受理。

工部在六部中地位最低,且有的尚书、侍郎是以工匠出身,所以被清流所薄。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司。营缮司掌经营兴作之事,虞衡司掌山泽财捕、陶冶之事,都水司掌川泽、桥道、舟车、织造等事,屯田掌屯种、薪炭、夫役、陵寝等事。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明代六部是历代中地位最高的,与前代相比自不待言,与其后的清代相比亦复如此。尽管明代中期以后,内阁实际上成为最高中枢机构,但六部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甚至一度与内阁产生权力之争。以后关于阁部之争,再作具体说明。

本文来自“轻颦浅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87687.html

上一篇 2023-04-26 22:29:57
下一篇 2023-04-27 05:23:04

相关推荐

  • 汤和作为明朝开国功臣,为什么能得到善终?

      汤和,字鼎臣,明代军事家,他是明初时期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下面菜迷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在元朝

    2023-05-22 19:05:39
    220
  • 明朝官员品级官袍图案(明朝官员补子品级)

    正一品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府宗人 左右宗正 左右宗人 从一品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正二品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六部尚书 都察院都御史 袭封衍圣公 真人 从二品 左右布政 正三品 太子宾客 六部侍郎 左右副都御史 通政史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按察

    2023-04-27 08:54:22
    243
  • 郑和是太监为什么有子孙(郑和是太监为什么有夫人)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 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

    2023-04-18 09:03:57
    179
  • 明朝那些事儿有声小说打包下载(《明朝那些事》有声小说)

    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明朝那些事》有声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有声小说打包下载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明朝那些事儿完整版刘纪同 有声小说严冬不知不觉已经过去。2、扑面而来的冷风中隐隐带上了几丝暖意。此文章到此结束,希望能

    2023-02-21 21:06:15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