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食,不能穿,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成为一个人被贬的理由,如此虚无,不能似茶醒神,不能如酒高歌,当真无用。
然而,果真如此吗?“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唐代的韦应物写下此诗,用来慰藉生活奔波的疲惫。借用叶嘉莹先生的话回答:“诗词,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拥有一颗不死、不僵化的心灵。”
心灵不僵化,就会对世界的变化保持敏感。山水草木,人情冷暖,尽收眼里。
闻到桂香,便知这一年有花的日子,越来越少,你便懂了那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绝美秋夜;看到霜降,也会看见秋天最后的斜阳,也似乎可以跨越时空一同与苏东坡感受“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的悲怆。
在中国传媒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上,发生了令人动容的一幕。校长廖祥忠朗诵了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作为“临别礼物”,全场学生集体起立,与校长共同朗诵,字字句句逸怀浩气。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40年前,在黄州的一场雨后,苏轼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彼时,曾经意气风发的苏轼被贬黄州,命运给他急风骤雨,他却以乐观豁达在人间烟火里安顿了身心。
2022年,还有这样一些人,将诗词刻进了骨子里,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一颗热爱生命的赤子之心。
有些风景和物件,在中国文化里有着独特的情感符号。比如上图里的柳树春堤,既说春意无限好,也说人挽留不可留的情思。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柳永那首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树在春风中摇摆的身姿,千种风情,有无法言语的美感。堤上那人影,是刻意等来的,也是把自己带入画中。这风景,如果没有人,便少了些许意味。
你看老翁垂钓,映入脑海一定是那首耳熟能详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看夏日荷花盛开,连绵不绝,一定脱口而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心神微熏,行至芦苇塘中有鹭鸶飞起,也能记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词,是最有用的,他让挣扎在红尘中僵硬的我们,也变得柔软。
摄影 | 仓巴鹿人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本文来自“等夏天等秋天”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ls/8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