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通知,在前期审计的基础上,涉嫌对知网开展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此后,知网发布的公告回应经过调查,表示将全力配合,深入反思,彻底整改。 说起认识网络的人层出不穷的麻烦,人们自然会想起“撬锁”网络的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 5月13日,《中国科学报》赵德馨教授介绍,知网12日下午道歉,表示愿意再次陈列与妻子周秀鹰的论文作品。 赵德馨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们夫妇起诉知网侵权后,后者不仅下架了他们的涉案作品,还下架了所有与诉讼无关的作品。 他自己希望知网恢复这些作品,但对方一直无视。 妻子胜诉后,最近才得到他们的答复。 “他们希望我们颁发作品陈列架的授权书。 但根据律师的建议,我们会慎重考虑,在双方有足够诚意的前提下,签订有关协议。 ”赵德馨说。 大约一周前,中国裁判文书网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制作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即知网主办公司)周秀鹰发布了10份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二审民事判决书。 法院认为知网对周秀鹰撰写的4篇学术论文构成侵权,向周秀鹰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驳回知网的全部上诉。 一口气打赢10起官司的周秀鹰,是去年独力推动知网进入舆论漩涡的“硬核老人”——赵德馨的妻子。 据说这都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退休教授。 赵德馨今年90岁,周秀鹰93岁。 2021年底,赵德馨起诉知网侵权案引发轩然大波。 他诉知网未经本人许可擅自转载100余篇论文,不付任何稿费,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也需要花费。 最终,法院判决赵德馨胜诉,依法赔偿经济损失共计70多万元。 但两个老人胜诉后,知网分别处置了他们所有的签名论文。 最近知网的态度似乎发生了变化,派工作人员登门道歉,并主张尽快拿到二手合法授权书,以便重新陈列他们的签名论文。 由于周秀鹰教授听力下降,赵德馨教授代表夫妇就此事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采访。 赵德馨、周秀鹰夫妇受访者提供照片 《中国科学报》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近日发布的判决书中,一组涉案论文由赵德馨和周秀鹰两位教授合作完成。 为什么在这次诉讼中,你选择放弃主张作品的一系列实体权利,以周老师的名义起诉? 赵德馨: 我和周秀鹭教授是夫妻,是同一专业人士,在同一单位工作了很长时间,所以很多学术成果都是我们合作完成的。 我们决定以她的名义起诉,一方面体现了我对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技术”上的考虑。 互联网法院规定每次起诉不得超过4篇文章。 我的文章有点多,她的文章有点少。 为了缩短诉讼流程,我把我们俩合作的文章放在她身边起诉了。 一开始周老师没有特别理解。 我劝,我们都老了,钱也不缺钱,身体也很担心。 我告诉她,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权”的问题,是维护自己的权利。 她明白了。 在那之后,你非常支持我。 周秀鹰教授在给《长江日报》记者的信中,阐述了自己维权的初衷 《中国科学报》 赵德馨: 是的。 我周围有这样的例子。 我的很多文章是合作签署的,当时就说合作者不想授权我提起诉讼。 理由可以归纳为“三恐”。 ,害怕中国知网把他的文章从架子上扔下来。 第二,害怕新发表的文章不会被网络收录; 第三,甚至期刊也有可能收录不到他的文章。 很多期刊和知网也在合作,所以我接到过期刊总编辑的电话。 他们想让我撤诉,不要通知网络。 我们几个人已经退休,很多论文已经传播了几十年,同行都知道从哪里得到这些作品。 但对年轻研究者来说,这些问题确实不容忽视。 《中国科学报》 :目前,两位老师在与知网的诉讼中,几乎全部胜诉。 你们在开展其他诉讼吗? 赵德馨: 我们和知网的诉讼还没有结束。 而且除了论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 2006年,知网与我签约,将《中国经济史辞典》制成电子版。 合同规定,如果有《词典》或付费下载其中项目的用户,请分一部分钱。 每瓶约3美分。 合同上明确记载了收款账户,但在这个账户上,我一分钱也没收过。 最近,我确认这个账户还在正常运作。 所以钱去了哪里? 我专门去咨询这个问题,知道知网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冒用我的名字把银行账户私立化,冒用我的签名。 这件事已经触犯了刑法,我请律师提起诉讼。 《中国科学报》 :目前你们夫妻两人胜诉知网获得赔偿的金额是多少? 赵德馨: 这里是70多万,周老师这里不到10万。 《中国科学报》 :你们主要针对知网维权吗? 还是与其他学术网站和其他平台有关? 赵德馨: 对于知网,我没有起诉过北京万方等。 大家盯着知网事件,也是因为知网的影响力更大。 可见,国内这种学术作品网络传播侵权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中国科学报》 :对于知网开展的这一系列维权活动,两位老师期待的最理想的结果是什么? 赵德馨: 我们的愿望一定不是瓦解知网。 我不想出现这种学术杂志网站的局面,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建设和管理知识平台。 你利用作者的文章后,必须支付一定的稿费。 相应地,有从你的网站下载文章的用户,应该支付一定的费用。 但平台获得的利益必须符合政策,不能出现当前暴利、两头吃、持续涨价的现象。 《中国科学报》 :知网现在和两位老师重新讨论了作品陈列的问题,你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赵德馨: 知网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换成了新的领导。 我的心情是新人的新态度。 但是,会慎重观察对方的诚意是否充分。 网络败诉后提交论文的行为合法吗? 这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对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北京市伟博律师事务所主任李伟民律师,从法律角度进行解答。 《中国科学报》 :判决书中“侵权行为”是指什么行为? 网络下架原告作品没有进一步侵权吗? 李伟民: 知网与相关杂志社之间的协议书等不足以证明杂志社获得了作者的合法授权,也不足以证明知网通过杂志社获得了作者的合法授权。 也就是说,知网可能得到了杂志社的授权,但没有得到期刊单一文章作者的授权。 因此,知网在未经作者许可的背景下,在运营的知网各端口为不特定公众提供涉案作品下载浏览服务,侵犯权利人对涉案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在实践中,一般网站一旦侵权行为成立,停止下载侵权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知网有其特殊性。 据其官网显示,知网目前在全球50多个和地区拥有2.7万家机构用户,年下载文献总量达20亿篇,用户覆盖高校科研、党政企业及其智库、检察厅法军、医药卫生、中小学和农村已经形成了的学术资源垄断地位。 因此,从反垄断法的角度看,知网直接拒绝发生商业往来,败诉下架作品,侵犯了作者的权利。
本文来自“玖玖言”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yl/2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