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16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已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知网陷入舆论漩涡,风波可谓层出不穷。 南山院士签署的多篇论文,也被知网用来牟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发现,钟南山院士在知网上获得关于新冠治疗肺炎的开源免费论文是收费的。 2021年追加了“最年轻两院院士”,45岁的朴世龙也没能活下来。 他和很多学者的联合签名文章显示,知网主站也是收费的。 但是,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免费的。 知网不仅利用知名专家学者的论文牟利,还收录大学学生学位论文卖钱。 一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论文于3月被知网收录,但没有收到任何好处。 天下熙熙攘攘都是来利的; 天下热闹,一切趋利。 据记者调查,知网毛利率达到53.35%,a股上市公司近9成“碾压”。 这是一笔虽然是知网的高利润,但却不堪学术机构、大学等负担的续订费。 面对“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甚至中国科学院也想逃离知网构建的“知大网”。 钟南山院士的开源论文 在知网主站获取需要付费 记者每次深入调查发现,知网平台上,同一篇文章有收费和免费两种情况。 其他文库完全免费的文章,官网收费下载,甚至钟南山院士签署的多篇文章,知网大师都在“套路”。 网上收录的外文期刊文献有两种查询方法。 1、在官网主网站进行搜索查询 主要收录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相当部分文章收费。 2、在学术搜索网站(外文总库)上搜索查询 该网站主要收录海外出版社刊登的文章,并根据海外出版社在海外期刊数据库中提供跳转链接( DOI、数字对象标识符)。 钟南山院士联合签署的英文期刊《preliminaryevidencefromamulticenterprospectiveobservationalstudyofthesafetyandefficacyofchloroquineforthetretreateareaatioreateatior 0《氯喹治疗COVID-19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初步证据》 )为例,该文在知网官网“期刊”库中需要支付4.5元才能获得,而在知网外语期刊库中,则可以直接跳转到国外数据库开放获取( open 知网主网站显示收费 知网外文库提供的DOI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到开放获取 但是,在知网官网上搜索上述文章后发现,“总库”栏只显示了一篇收费文章,外文库中也没有显示收录内容完全一致的免费文章。 主网站上只显示收费报道,该报道在知网上的下载次数为39次。 另一篇钟南山院士联合签署的文章《strategiesforreopeningintheforthcomingcovid-19 erain China》也有这种情况,知网官网收费1元,而外文库则直接用于海外定期 各记者还发现,钟南山院士参与执笔的前述两篇文章发表在《科学评论》 ( nationalsciencereview,NSR )上,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出版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杂志社2019年宣布,NSR作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出版。 在海外完全开放获取的情况下,知网的官网“期刊库”中,nsr(《科学评论》 )标记为“CNKI独占()下图)。 知网页面显示,NSR的总下载次数为41384次,总被引用次数为6632次。 另外,各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收费版还是免费版,其书写的版权都是完全一致的。 也就是说,版权归《中国科学》杂志社所有,由世界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版权中没有出现“知网”。 针对这些情况,专注于知识产权领域12年的世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在与雯竹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该期刊的著作权人与知网之间的许可协议约定知网是中国地区的被许可人。 这不影响版权所有者允许第三方在中国以外使用这本期刊。 例如允许牛津大学图书馆在线发表这本期刊。 ”,但她同时表示,“即使如此,知网也必须标记为‘中国垄断’。 否则,就有可能误解消费者”。 律师同时也是国际商标协会( INTA )版权委员会和国际商会( ICC )中国委员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 此外,记者每次通过《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公开联系,分别与该公司网站负责人、销售市场部、信息科学子刊联系,工作人员均可通过电话免费关闭期刊文章《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 除钟南山院士的论文外,网络重叠收录的文献作者中,也有业内知名学者。 2021年新增“最年轻两院院士”、45岁的朴世龙。 他与许多学者共同签署了英文文章“nobenefitsfromwarmingevenforsubnivalvegetationinthecentralhimalayas”,在网站上搜索英文标题,结果显示 在知网官网的“期刊”库中,这篇文章被英语原题掩盖,用“喜马拉雅山高山冰缘植物不能从气候变暖中获益(英语)”的汉化标题来表达,需要支付2.5元购买文章。 在知网的外文总库可以直接跳转到海外数据库免费获取。 记者在网上购买这篇文章后,每次与国外数据库免费下载的版本进行比较,都发现正文没有区别。 记者每次搜索发现,前述朴世龙院士和钟南山院士签署的多篇英文文章,确实可以在《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上免费下载全文。 针对上述海外开源文章在网上收费的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试图联系钟南山院士发表评价,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对话知网: 通过外文库检索免费, 为什么要通过主站收费? 互联网网站期刊库中收录的论文“thermoelectriccharacteristicsofsemiconductormineralsinearth’sdeepcrustandtheirseismogenicarth 记者花了3元在主站下载这篇论文后,与从国外数据库免费获得的文章进行比较,两者的文本内容也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网官网搜索上述文章时,“总库”也是默认的搜索展示收费版,并不是同时展示外文期刊库的免费版。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网络客服反映了上述问题。 以下是记者( NBD )和知网读者人工客服(以下简称知网)的QQ聊天记录: NBD :即使是同一篇文章,通过知网主页的期刊渠道搜索也会收费。 进入知网外文库,可以直接导入艾兹唯尔(海外期刊)的原文出处。 为什么在网站期刊上收费,在外文库上搜索是免费的? 知网:你好,这位负责头发的老师调查了原因。 这个可以退款吗? 3元附加费回到账户。 一般没有那样的事。 请调查原因。 网络有错误还是有什么? NBD :什么是网络错误? 顺便查了多篇论文,我说过。 这还是网络错误吗? 知网:知网中心网站是和这家杂志社合作收录的,是收费的,外语来源这个网站不是他们杂志社的,所以可能是免费的。 有多个吗? 这好像也是爱思唯尔。 知网:外文库的酱料是爱思唯尔,是免费的。 知网首页的库是杂志社的来源,所以是收费的。 可能是因为这个,具体需要负责的老师调查一下。 NBD :那么,为什么艾城酒店是免费的,杂志社的货源是收费的呢? 知网杂志社货源收费的理由是什么? 知网)杂志社的报道,知网和杂志社编辑部签订合同,支付版权费也包括杂志社的费用等,所以是收费的。 NBD :那么,我作为个人读者/用户,在知网外文库可以免费获得爱思唯尔的货源,为什么还要从知网杂志社的货源付费下载呢? 知网:具体我不知道。 净毛利率53.35% “碾压”近九成a股上市公司 记者梳理发现,依托国内高校市场占有率和持续上涨的资费,知网最近五个财政年度毛利率稳定在50%以上。 最新的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同方知网净利润约1.94亿元,毛利率为53.35%。 毛利率53.35%是什么概念? 根据Wind金融终端的数据,在拥有a股可比数据的4690家上市公司中,该毛利率排在第574位,位于前12.24%的公司内,超过了近9成的87.76%的上市公司。 那么,知网的毛利率53.35%来自哪里呢? 什么样的盈利模式,知网每年能拿到近2亿元的净利润? )1)用户数据库的购置费往往需要几百万美元 知网官网信息显示,社交知识基础架构( CNKI )是中国更大的学术资源渠道商。 主要市场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医院、农业技术协会等。 高校市场占有率,其他主要市场占有率60%以上。 组织的用户购买知网数据库,通常一年要花上百万美元。 记者4月下旬在采购网站上看到,不少高校本月2022年度发布了购买CNKI数据库服务的公告。 例如: 复旦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82.5万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约107万元,浙江大学拟购买CNKI数据库预算112万元,西南民族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 除大学外,银行、医院、省市社会科学院最近也在知网上公示了2022年度使用CNKI数据库服务的购买合同。 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CNKI系列文献资源项目中标价格为115万元。 )2)订阅费每年上涨 近年来,网络更新费用逐年上升也遭到学术机构的诟病。 今年4月,由于数据库更新费用较高,中国科学院考虑停止使用知网的消息十分火爆。 网易截图显示,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信息显示,CNKI数据库相对续订价格始终保持较高涨幅,2021年中科院集团CNKI数据库订单总费用达到千万水平,该集团资源引进中的“ 为此,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正在研究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在CNKI数据库中形成替代保障。 实际上,承受不起这些负担的不仅仅是中国科学院集团的一家。 10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因续订费用涨幅较高,暂时宣布停止知网。 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在当时的声明中表示,2000年以来,同方知网公司的报价每年超过10%,2012年涨幅达到24.36%。 2010年至2016年年均涨幅为18.98%。 [1] “知网根据指定的专辑(子斯克)的情况定价,订单内容不变的话,每年有5(10 )的涨幅。 ”北京一所大学的数据库订购者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知网认为,他所在学校的价格涨幅,近三年平均保持在6.5%左右。 记者通过相关采购网查询发现,北京语言大学知网数据库采购费用2019年为44.5万元。 2020年为50.5万元,同比增长13.5%; 2021年为56.5万元,比上年上升11.9%; 2022年约为65.5万元,比上年上升15.9%。 近三年的年涨幅在13.8%左右。 复旦大学知网数据库的购买费用,2019年约为75.49万元。 2020年度约为78.48万元,约为去年同期的4%; 2021年度约为80.05万元,约为去年同期的2%; 2022年度约为82.5万元,比上年上升约3.1%。 近三年年均涨幅在3%左右。 关于涨幅问题,上述数据库订购者进一步对每个经记者表示:“也有不到5%的情况。 虽然不同规模的价格和涨幅可能不同,但应该与销售战略、甲乙双方的谈判有关。 ” 在问到知网价格时,他告诉各记者:“不合理的是基数高,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涨幅,但其他中文数据库的价格比较稳定。 主要是师生之间的网络影响力,图书馆和学校不轻易停止预约,所以价格上很强。 ”。 记者发现,单从价格来看,与市场其他数据库相比,知网确实高出一位数。 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13个数据库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显示,知网成交金额达72.4万元,超星数图23.1万元,万方13万元。 从该校采购情况来看,知网数据库的价格分别是超星数图和万方的3倍和5倍。 这些人表示,“知网平台聚集的文献,一方面类型齐全,另一方面量大。 相对而言,综合搜索也很方便。 类型变多了,他们销售的时候用专辑类型卖的话,就会变贵。 ” (三)重新评估服务贡献收入 每次记者关注,知网的检阅服务也是收入的贡献板块之一。 一位知网人士向《地壳深部半导体矿物的热电特性及其地震意义》透露,知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数据库,剩下的三分之一大部分依靠“检测费”。 [2] 对很多高校学生来说,论文评审是一个毕业难走的难关,通常需要将毕业论文与现有数据库进行比较,确保该文章与现有论文的匹配度符合学校的规定范围。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 [3]并知网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介绍中表示,99%以上的高校是付费用户。 不仅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学术数据库也是部分学校评审的合作者。 2019年初,在青年演员翟天临的学术捏造事件中,网友查阅了那篇2783字的小论文。 这篇论文当时花了68元进行知网检查。 另一方面,根据威普和万方核查系统的资费标准,同样字数的论文威普只需要12元,万方只需要7.8元。 [4] 截至2018年 知网作为被告参与了1075起纠纷 知网也存在收录大学学生学位论文并从中受益的问题。 一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论文于3月被知网收录,但没有收到任何好处。 记者根据知网官网上的《学位论文领取稿费通告》,博士论文版权所有者可以领取400元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搜索阅读卡”和100元的现金稿费,单纯按价值加起来只有500元。 这已经是知网对学位论文支付的更高稿酬。 上述告示文的最后写着:“请确认已出版的学位论文的作者为了收取稿费而与本公司联系。” 也就是说,作者为了得到稿费必须自己联系知网。 上文提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告诉记者,关于报酬,她自己完全不知道。 记者通过社交平台搜索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也有用户表示,下载自己的论文也需要付费。 记者查阅知网官网上的《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期刊全文常规数字出版下载计费标准为0.5元/页,硕士学位论文为7.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为9.5元/本。 去年年底调价前,硕博学位论文分别为15元/本和25元/本。 记者随机在知网上寻找下载量高的论文。 署名为浙江大学陈浩博士论文《南方周末》,下载量1810次,下载费用9.5元/本。 理论推算,上述论文可为知网带来约17195元的收入。 但对博士论文作者陈浩来说,只能得到400元充值卡和100元现金奖励。 记者每次咨询启信宝app发现,知网的主办单位《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优化管理》电子杂志社,自身风险达到2350条,近期风险类型为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纠纷以及版权、侵权纠纷。 从2018年到2022年5月13日,该杂志社共涉及1285起司法相关案件。 其中,该杂志社作为被告的相关案件达到1075件,超过83%。 从案件类型来看,侵犯著作权、侵权纠纷638件,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560件,其他侵犯著作权纠纷35件,侵犯知识产权纠纷26件,侵犯作品署长权纠纷16件。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案件中,原告方多为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教育信息化企业。 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与电子杂志社纠纷案的法律文件中,该公司与一位作者签订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对相关文章拥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性质为使用权。 但知网不通过原告擅自提供上述相关文章的付费在线浏览、付费下载服务。 根据多项判决结果,法院认为知网侵犯了世纪超星公司对涉案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判定知网赔偿了该公司的经济损失。 金额从一万元到两万多元。 但是,根据一些法律文书,法院判定原告还没有明确明确的诉讼主体资格,因此起诉被驳回。 目前,在启信宝公布的法律文书共有405件,《个人作品授权书》电子杂志社获得被告身份的案件有401件。 除此之外,我注意到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件也不少。 包括窦应泰、陈应松、王必胜、唐效英等国内作家。 目前,记者无法在网上搜索所述作家签名的作品。 原告个人纠纷案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被百余篇论文擅自收录并网络起诉。 赵德馨教授从2013年开始上诉维权,案件全部胜诉,共计损失70多万元。 [5] 2021年12月10日,知网发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向赵德馨教授道歉,败诉后将其论文全部下架,至今未收录其文章。 赵德馨的妻子周秀鹰也选择维权,法院判决知网一篇文章赔偿周秀鹰2100元至2400元。 得知网络后就赔偿金额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上诉。 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驳回知网上诉,作出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对此,于雯竹律师对各记者表示:“论文是文字作品,依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近年来,发生了许多论文作者指控侵犯知网著作权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知网在收录的论文作者投稿时与出版社签约,同意将论文收入知网,或者同意将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转让给出版社,出版社与知网签订了许可合同但法院认为,作者与出版社签订的相关许可证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因此该条款无效,出版社没有取得作者对知网重新许可的权利。 因此,在网上刊登相关论文,必须得到作者的同意(许可)。 否则,就构成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具体地说,侵犯著作权中信息网络的传播权)。 ”。 雯竹律师还表示:“在实践中,知网的一般做法是先收录文章,再联系作者再支付许可费,相当于事后与作者和解,再添加许可。 这种侵权后补救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 知网(以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为契机,彻底改善 知网成立于威普万方之前两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知网优势逐年扩大,逐渐成为国内更大的学术资源数据库,国内学术论文标准化格式也由知网制定。 同时,随着科研资源的日益丰富,知网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也更强了。 无可否认,拥有国内更大的学术资源池,知网在检阅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高额费用也有不少涉嫌垄断。 北京一所大学的数据库订单负责人告诉各记者:“知网为学校提供的核查系统可以为学生免费核查一次,但一次是不够的。 因此,学生只能花钱购买额外的检查次数。 ” 记者了解到,知网始终坚持不向个人提供复检服务,但最终由于重复率过高,担心无法关闭,高校学生多采用其他手段自费复检。 记者从高中毕业生的口中证实了这些说法。 四川省某高校2017届毕业生张(化名)表示,学校账户提供了了解网络的免费核查机会,以后修改提交也要多检查几次,他的本科毕业论文一共要核对四次。 张先生说:“复检的价格还在变动。 毕业季越近,价格就越高。 ” 针对这种现象,人民网表示:“知网不会给学生开通个人复检业务。 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免费的复检机会很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必须向不法分子购买复检服务的行为。” 4月26日,世界知识版权日,人民网评论称,消费者在价格问题上屡遭诟病,频繁引发众怒,引发行业垄断嫌疑。 怪不得应该早点深刻反省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但遗憾的是,在一场舆论浪潮中,我们看不到中国知网的实际行动,看到利用的市场优势地位,不断提高价格困扰各部门。 被定位为“知识基础设施”的机构看不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看到利润泛滥。 2022年5月初,记者就知网数据库论文收录和价格争议等相关问题,多次向知网和同方股份发出采访函。 5月9日晚,知网相关人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信,但公司确认“现在不接受采访”。 请注意,最近有网友通过上证e互动,就知网数据库更新费用的合理性、大量负面舆论是否影响了公司利润等问题,询问了知网母公司的同方股份。 5月9日收盘后,该股表示:“我们已经关注知网舆论,知网也在反思,正在研究优化改善经营模式,积极进行整改。 互联网以相关改进措施为契机向社会公开应对。 ”他说 5月13日,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当天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公司坚决支持,全力配合。 公司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入反思、全面自查、彻底改进,建立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社会责任,使知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学术传播 光明日报:发出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信号 就此,《光明日报》评论称,这是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小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设立的。 光明日报评论认为,市场监管总局在前期审计的基础上,涉嫌对知网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这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应对社会关注、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重要举措, 对于保持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以作者和读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论认为,平台经济是生产力的新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扩大消费市场、稳定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 知网是典型的平台企业,立案调查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具体措施,向市场释放出清晰明确的信号,树立市场对法治更加可靠、稳定、持续的预期,平台企业自我整合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开展高水平竞争,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实施常态化反垄断监管,持续净化平台经济领域竞争环境,优化创新机制,保障平台经济更加健康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便利、参与国际竞争等平台
本文来自“这条河叫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yl/20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