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5月14日)上午11时许,住院第32天的108岁新冠重症患者叶鸣老人从上海市浦东医院出院,创下国内重症新冠肺炎转阴出院的更高龄记录。 1914年12月29日,叶鸣生于20世纪3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他在上海市立第三医院手术室利用麻醉科医生身份,为抗日游击队采购医疗器械和药品等。 抗美援朝时,叶鸣加入医疗队奔赴前线。 今年4月12日,发热、咳嗽、咳痰、气促的叶鸣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被送往浦东医院。 副主任医师蒋庆渊发现老人神志不清,有脑梗死、冠心病等病史,长期卧床,比较虚弱,立即将情况反馈指挥部。 浦东党委书记、院长余波杜忠华组织心内科、老年医学科、呼吸科、中医科等学科专家和护理小组成立“老宝贝”守护小组,在坚持“一人一案”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叶鸣,每天多次查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 4月27日晚,叶鸣病情突然改变,呼吸急促,意识不佳,指脉氧更低降至79%。 值班医生敖荣广立即组织抢救,根据重症患者诊疗常规快速开启专家诊疗模式。 结合CT胸部影像学结果和基础性疾病病情,专家团队判断患者已进展为新冠肺炎重症,次日将老人转移至ICU。 “血氧通常应该在95%以上。 老年人目前的病情适合气管插管,以改善呼吸衰竭的症状。 ”ICU主任王树云考虑到患者已经108岁,进行创伤性操作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女儿也不赞成插管。 后经中山医院专家钟鸣、监管小组专家等进行病例讨论后,一致决定不插管,给予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王树云说,人的肺泡并不全部被利用,靠近背部的一些肺泡没有打开。 由新冠引起的肺炎重症患者进行俯卧通气,是利用这一原理,打开靠近背部的肺泡,代替肺炎损伤的肺泡,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同时排出肺中的液体。 "常规俯卧位通气要求每次至少12小时。 考虑到年事已高、心脏功能差、耐受力下降,密切关注他的生命指标,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睡姿。 ” 这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俯卧对老年老人来说是一个考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会变得烦躁不安,影响疗效。”孙长曾经支持下巴。 叶鸣身高近1米80厘米,需要4人行动才能改变身材,护理组不时拍打老人背部、护理呼吸道,防止压疮。 “吸痰会出现气溶胶传播。 我们的护士不是自己的风险,而是握着老人的手,笑着鼓励老人。 ”因为叶子耳朵不好说话,大家用肢体语言用温暖的眼睛放松老人。 护理部副主任瞿海红每天关心和指导叶鸣的各项护理。 通过高流量吸氧、高侧卧位通气、抗感染、抗病毒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叶鸣各项指标日益好转。 5月13日,叶鸣老人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医务人员高兴地冲到病床上,祝贺他又赢了一次,老人高兴地笑了。 14日,叶鸣达到采样时间超过24h、连续两次检测阴性的出院标准,顺利出院回家。
本文来自“有一人”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yl/20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