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付个人怎么提现 )数字经济时代 数据如何展现新作为?

中新财经5月17日电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如何展示新的工作? 如今,疫情加剧了对智慧社会建设的考验,也给了数字技术绽放异彩的机会。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人民在线、人民数据总经理郑光魁表示,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接入网络,云计算基础上的云经济、云产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载体和基础逻辑社会数字化转型是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在他看来,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被视为和石油一样的战略资源,计算力是驱动能源和新经济的发动机和电动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最近正式全面启动的“东数西算”项目被称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送”。 郑光魁认为,“东数西算”最核心的因素是数据和计算能力,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与我国具体国情密切相关。 他分析,首先,我国数据中心的分布不合理。 从地理分布看,我国数据中心目前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但东部人口多,人均土地面积少,大型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 其次,从资源承载力方面看,西部地区资源充裕,具备根据数据中心建设所需的气候、电价、土地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计算力需求的潜力。 因此,“自东向西核算”项目有利于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给整个数据产业带来更多机遇。 具体而言,数据上下游产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如带动相关设备、运营商、温控设备等需求。 一线城市的能耗指标越来越严格,在一线城市和周边有较强基础、与互联网和云供应商深度合作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前列,优势凸显。 其次,数据和要素价值的探索不容忽视。 “东算西算”的启动是《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落地实施政策之一,探索数据要素价值可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主线,数据要素分析、流转、应用后端环节的探索 那么,针对东西部数据管理能力配置不均衡、西部数据管理能力薄弱的项目,应如何加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形成规模化? 对此,他认为可以考虑分级建设和转移数据存储产业。 对互联网要求较高的业务可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等东部枢纽布局,枢纽内部要重点推动数据中心从一线城市向周边转移。 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可以先向西转移,由西部数据中心承担。 近两年,人民数据发展势头良好。 作为大数据的“代表队”,责任是聚数兴民、以数减民、以数计民、以智计民。 针对下一阶段中国数据管理产业的发展方向,郑光魁提出,要重点建设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尽快解决带宽资源短缺问题。 另外,要扩充数据人才储备,使数据发挥其要素价值,平衡开放性和安全性。

本文来自“幻想症”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yl/21432.html

上一篇 2022-05-20 10:00:12
下一篇 2022-05-20 10:05:12

相关推荐

  • 什么手机能开通微信分付

    授权结束后就开始注册啦,点击“注册”按钮开始安全验证现在好多应用的验证码都取消了,变成了拼图,直接拖动滑块完成拼图。失败的话点击刷新会重新出现新的拼图进行短信验证,每次发送的短信码都不一样,直接点击“发送短信”,会跳到手机的短信界面

    2023-04-01 13:00:10
    183
  • 微信分付怎么开通额度借钱,微信分付怎么开通额度

    1、点击我,选择支付。2、选择钱包。3、首先点击支付分,将支付分进行开通,点击分付开启额度。

    2023-01-01 06:12:03
    143
  • 微信分付是什么(微信分付的利息是多少)

    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微信分付的利息是多少,微信分付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微信支付分是对个人的消费、守约等行为的综合计算的分值。2、据了解,微信支付分主要从“身份特质”、“支付行为”和“守约历史”三个维度进行评

    2023-02-21 07:00:18
    293
  • 微信支付分怎么出额度(微信分付额度怎么来的)

    您好,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微信分付额度怎么来的,微信支付分怎么出额度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首先在手机中打开微信,点击菜单栏中的“我”,点击“支付”。2、2、在支付中点击右上角的“钱包”按钮,进入钱包管理页面。3、3、在钱包

    2023-02-14 23:36:15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