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不要高估孩子的自制力,更别低估手机的吸引力
暑假结束了,很多孩子依旧没有收心的架势,还是整天捧着手机不肯放下,这可愁坏了父母。近日,沈阳晚报家教有法栏目收到很多关于孩子沉迷手机的求助信。其中一些家长说,孩子每次想玩手机时都说只玩一会儿,看到孩子祈求的目光就心软了,可手机到孩子手里就不一样了,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心理专家周永梅老师表示,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超过自己认为的时间,这是“心流”在起作用。网课即将开始,如何有效地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是每个家长当前的必修课。
困扰:
孩子说,只玩了一小会儿,结果却是几小时
在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有孩子发表类似的言论:
“一天到晚唠唠叨叨,我不过只玩了一小会儿而已。”
“打一局游戏放松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啊!”
“大家都玩,凭什么就我不能玩?”
可实际上,沉迷手机的代价,远远超出孩子的想象。
家长王女士说:“我问儿子,你每天在手机里花多长时间?孩子说‘也就半小时,至多半个小时’,可是手机屏幕使用报告显示,他每天看手机的时长为三个半小时。”王女士想问问心理专家:“使用手机前,孩子只说玩一会儿结果却是几小时,这是因为孩子自控力差,还是已经成瘾没有自控力了?”
调查:
手机偷走了孩子的时间和专注力
知乎问答上有个问题: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大多数的回答:一切能够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
最近流行一部高分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纪录片中,谷歌前工程师崔斯坦·哈里斯揭露:斯坦福大学里,有一个名为“劝服技术实验室”的地方。那里面,聚集着全世界最有天赋的产品开发者。而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知识,让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最终,对手机欲罢不能。手机偷走了孩子的时间和专注力。
心理专家周永梅说,提醒家长不要高估孩子的自制力,更不要低估手机对孩子的吸引力。
观点:
当人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是没有时间概念的
心理专家周永梅说:“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心流’,当人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当人在理性层面对时间是有感受的,但是当你进入到专注的时候是不知道时间的,这就是孩子们以为玩一会儿却是几小时的根源。”
周永梅说,对于玩手机中的“心流问题”,家长要清楚,“心流”不是瘾,没有达到成瘾的状态。
周永梅说,进入网络时代孩子不用手机是很难实现的,父母如何有效地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这才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手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毁你向上的勇气。
支招:
父母可以这样做来约束孩子上网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高分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火爆了网络,很多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看这部纪录片,来认清手机软件对人的危害。
心理专家周永梅说:“这部纪录片在理性层面上让人意识到智能陷阱对人的危害,但是在现实层面,孩子的学习压力问题、亲子冲突问题仍然存在,手机游戏、手机短视频对孩子也会起到减少压力、充当情绪出口的作用,相比刷题、背课文,玩游戏、刷视频、聊八卦,似乎每一样都显得那么诱人、那么有趣。理性认识和心理需求是一个很深的冲突。”
周永梅说,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孩子自己内心愿意使用手机到时间就停下来,很多孩子玩手机前和父母说的“玩一会儿”,是顺口一说,不是真心实意的想法。二是人进入专注的状态时对外界是没有感觉的,更何况时间。
周永梅说,“心流”是可以停下来的,在这个阶段是沉浸在这种专注状态中,当离开这个状态时是可以做其他事情的。让孩子从玩手机的“心流”状态中走出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提醒,用人提醒,比如约定使用手机一小时,在用了50分钟后,家长就要提醒孩子“还有10分钟了”,还可以设置闹钟提醒。
本文来自“网友”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0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