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是怎么产生的?
手机上网需要流量,到底智能手机哪些行为会产生流量呢?相信很多消费者都有这个疑问。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给出了分析,按照用户的主观意愿,智能手机产生流量的行为,可分为主动、被动和恶意。其中,恶意流量的产生需要着重防范。
手机用户主动接收或上传数据时会产生流量。如收邮件、查看新闻、观看视频、上传照片、用户手动备份数据等,这类流量是由用户主动行为而产生的。
当操作系统或服务类应用自动更新或备份时,会产生流量。如操作系统漏洞修复、操作系统版本更新、第三方应用更新、自动备份数据等。这类流量一般可以通过自主设置,限制该行为仅在WiFi联网状态下进行。
用户主观不希望产生但同时又难以控制的流量耗费。这一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垃圾流量”,如强制下载、流量耗费类恶意应用、手机广告、应用的频繁推送信息等产生的流量。
手机软件、应用软件频繁进行消息栏推送、应用后台自启动等流氓行为,也会造成流量损失。
除此之外,大多数隐私窃取类应用需要通过联网将个人后台收集的用户通讯录、短消息记录、甚至通话录音等隐私数据向服务器端发送。如果用户安装了此类应用,在个人隐私被窃取的同时,也会遭受流量耗费。
据360流量卫士统计,每部手机平均每天偷跑流量2.33M;而据权威机构预计,2015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量将超5亿。以此计算,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被偷跑的流量就高达113万G,每年总计偷跑流量达到4.12亿G。
为了满足市民对流量的监测需求,软件应用商加入了防偷跑功能。以360流量卫士为例,每天有超过37%的用户使用联网管理功能,39%的用户开启了“禁止偷跑”功能,23%的手机用户给手机应用设为“仅WiFi联网”,23%的用户选择了“禁止联网”。当然,移动的“上网管家”、“腾讯手机管家”等也都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流量使用情况。
控制住手机应用流量偷跑现象,掌握每月手机流量使用情况很重要。手机安全专家建议,管理手机流量应配合使用专业软件,设置好流量套餐,从而使各流量包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本文来自“七秒鱼.”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0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