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手机作为其发展的辅助工具,作用日益扩大。但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市场中,我们却很难发现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国家的参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欧洲国家的手机制造业也曾辉煌一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以德国,英国为首的欧洲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的水平是十分高的。
而欧美国家也饶有兴致的去参与这场刚刚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如雷贯耳的诺基亚,西门子等手机制造公司。
但到今天,这些国际市场中曾经称霸一时的手机品牌无一不销声匿迹。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随着“互联网+”的纵向发展,全世界都在掀起着“网络化”的浪潮,就连昔日落后的非洲殖民地都在积极通过打造网络基站,完善基础性建设,获得时代红利。
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地区,对此的沉默则让人疑虑。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在生活中有一种常识叫做:后来者居上。而在”手机制作”这一迎合全球化浪潮的领域中,欧洲国家正是典型的被后来者居上的前人。
随着下“西门子”“诺基亚”等老牌手机势力,相继退出市场,来自制造业的红利,正逐步被后起之秀瓜分,这其中最著名就是现在手机产业三大巨头“苹果”‘华为“’三星”。
其实“诺基亚”也曾为自家企业转型做出过努力,2011年诺基亚因为长期封闭自身,紧紧握住塞班这个智能操作系统不放,被安卓和苹果系统超越,丧失了大部分市场,也失去了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
紧接着,它开启了第二次战略转型,即:与微软公司深度合作。但是事与愿违,由于自身配套设施已经老旧,难以适应苹果推出的“触控屏”市场浪潮,导致其丧失一部分市场。
而在后续的基础设施转型后,尽管诺基亚已经能设计出较为优秀的触控屏手机。
但因为已经较苹果晚了整整一年,产品在市场之中难以推广,多重压力最终使这位曾经称霸世界的老牌势力,退出了新型手机制造的战场。
从诺基亚的转型失败中,我们不难总结出欧洲不生产手机的原因。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身涉足手机制造领域太早,造成基础制造设施较为老旧,而经历过2004年的世界金融风暴后,欧洲经济遭到重创,有些落后的经济实力,俨然也不足以支撑手机制造业的换代升级。
而且随着美国苹果,中国华为等后起之秀对世界市场的不断瓜分,全球手机市场正在不断饱和,在这场世界共同创造的科技制造浪潮中,欧洲国家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率先退出了对“蛋糕”的瓜分。
而第二点就是:欧美国家本身的工业设施重心,也并不是手机制造业,相反他们更侧重于其他工业设备的制造。
德国以精细化的机械制造业闻名世界,英国的医疗制造业也都获得长足突破。
西欧各国的高精尖机床设备,微型电子产业,电器制造系统,城市下水系统等均处于世界前列。
换而言之,手机制造业这类产业并非是欧洲国家的优势所在,如果没有一定优势,冒险开拓一片新市场的风险显然是巨大的,是不值当的。
就拿西门子来说,西门子即使退出手机领域,它在制造业,医疗设备等领域依旧可以风生水起,可是如果非要投资手机,风险极大,这一类的亏损属实没有必要。
所以欧洲各国实在是没有理由在手机制造这一领域与苹果,华为等企业冒险竞争的。
其实欧洲的手机制造业并不落后,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而错失先机,又因为不愿意放弃老牌工业帝国的架子,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利,丧失一部分用户。
当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一重大问题时,早已被美国,中国等国家所赶超。所幸自身主体产业并不在于手机制造,而是工业设施生产。
这让他们在元气大伤的同时,又恰到好处的保存了部分实力,使其能挽留尊严继续拿出钱财建设基础设施。
当然世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不止如此,也正是因为市场竞争的激烈,让华为,苹果等品牌一路发展走到现在。
我们在思考欧洲国家为什么不再生产手机时,也给予自身一定的反思和理解。希望这些反思能够让我国的产业,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更远的未来。
本文来自“宁七月”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0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