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位已有100多岁的老人而言,现在依旧能清楚记得的,一定是刻骨铭心的。
103岁的开国将军杨永松,已经忘记了很多事情、很多人,但是还有一些人、一些事,终生难忘。
杨永松清楚地记得,过去那些革命的岁月。
杨永松
1919年出生的杨永松,是在二哥杨鹤松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各地党组织在乡村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纷纷成立。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经过百侯,随着起义部队的到来,他们进步的思想也一同来到了这个小镇子,这些进步思想极大地感染并且鼓舞了,当地群众的革命情绪。
与此同时,已经在新加坡加入了共产党的杨鹤松,也返回到家乡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此时年仅8岁的杨永松受到二哥杨鹤松的影响,以及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学校加入了童子团,开始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道路。
而就在1928年,一件改变杨永松人生的事发生了。这一年的3月份,杨鹤松参与并领导了“百喉暴动”,狠狠打击了反动势力。然而很快,国民党反动势力便进行了反扑,武装暴动失败。
领导并参与了暴动的同志,都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永松只能逃出百喉,到大东乡去给人放牛。
就这样,杨永松失去了与革命的联系。但在此期间,杨永松从未放弃过革命想法,并且眼看着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杀害革命群众,他的这种想法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革命!革命!唯有革命才能打败反动势力,才能有好的生活!抱着这样的想法,杨永松在悲愤交加中艰难度日。1930年春节后的,杨永松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二哥。
还来不及叙旧,杨永松便在哥哥的安排下,跟随我党平和县委书记陈采芹,前往闽西。1930年4月,在前往闽西的路上,杨永松受到了陈采芹的革命思想理论的影响,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留在了永定县委机关。
张爱萍
至此,杨永松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由于工作认真,革命信仰坚定,杨永松被选入闽西儿童团团总部任组织部部长一职,在麾下工作。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战乱时期更是如此,耳濡目染下,杨永松很快就在工作中学习和成长,积累了不少革命斗争经验。
而如果要问杨永松老将军,在他一辈子的革命岁月中,什么经历最印象深刻、最值得骄傲,那么一定是参加红军。
1931年,年仅12岁的杨永松,面临着他过去十几年来最艰难的选择。其一,是回到闽西机关工作;其二则是选择参加红军。
经过良久的思考,最后杨永松选择参加红军。这个现在在我们看来只是个半大孩子的杨永松,严肃地对其他人说:“就让红军考验我,我是一心要革命的!”
而杨永松也确实遇到了最严格的考验,甚至还几次性命垂危。
参加红军之后,杨永松被分配到红12军政治部机关,做勤杂以及文书类的工作,后来又被编入红军101团,接连参加了第3、第4次反围剿战斗。
在战场上,杨永松次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战争的残酷性。
他眼见着自己的同志一个个往前冲,又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机枪下,天空和大地似乎都被染成了血红色。这样的场景,却并没有让杨永松感到害怕,此时此刻,只有战友的话,在他心中萦绕:“活着干,死了算!”
带着这份拼劲,杨永松和红军战士们共同坚守,终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然而,这不过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危险正如开了闸的洪水,向红军奔泄而来。
1934年的9月份,为了摆脱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杨永松所在的红军部队开始向福建的水安地区进发。
红军部队过汀州时,杨永松忽然得了急病,于是只好来到后方医院进行休养。随着前线战事愈发紧张,所有人员都需要转移到一个叫“九堡”的医院。
当时,杨永松的病还没有好,但他不愿意拖后腿,憋着一股气,同几个战友火速赶路。然而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当他们赶到九堡医院后,那里竟然已经没有一个人了。
杨永松等人傻眼了,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接下来他们要往哪去呢?杨永松没考虑多久,便决定继续往前走,直到找到红军。因为对于那时的杨永松来说,红军队伍已经相当于他的家了。
他的战友也没有想太久,都与杨永松一个选择。于是众人不顾病痛的折磨坚持赶路。终于,在赶了5天路之后,杨永松等人赶上了红一军团的部队。
直到这时,杨永松才知道为什么自己来到“九堡”医院时,没看到一个人了,原来,就在医院早在他们赶到之前就转移了。而由于当时反动势力很猖狂,所以便没能及时通知到杨永松等人。
而杨永松也没有休息的机会,在他回到部队的后,全军上下便接到通知:傍晚继续赶路。这时的杨永松还不知道,长征就这样开始了。要是前些日子,杨永松没有拼命追赶部队,也许从此,他就与中国革命无缘了。
由于杨永松年纪还比较小,部队在长征前,决定把送他回家,因为征途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红军战士们不忍看他小小年纪就丢了性命。
杨永松听了,却怎么也不愿意回家,而就在这时,时任红1军团1师政治部的主任谭政说:“他哪还有家?兄弟们都参加了革命,这时送他回家就等于让他去送死。”就这样,杨永松和其他红军战士们一起,开始了充满艰辛的长征。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红军每天都是夜晚赶路,早上休息。经过6天的时间,艰难地突破了,敌人的道封锁线——新田。此后,红军战士们就一路走一路打,翻过了大王山,越过了天堂铺,渡过了湘江。
到12月份,红军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在此过程中,无数的红军战士牺牲在了路上,也有许多的红军战士,在战火的洗礼中变得成熟,杨永松就是其中之一。
红军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击破了敌人的唯独,来到了川康之地的茫茫雪山前。眼前是巍峨的高山,人在它面前是那样的渺小,但勇敢的红军战士却顶着风雪一步步走上雪山。
他们忍受着严寒,忍受着高山缺氧,艰难地在雪地上挪动脚步,不时可以看到有掉队的战士“睡”在皑皑雪山上。爬过雪山时,全团只剩下了880多人,已不足长征出发时的三分之一。
杨永松
杨永松跟着三团的队伍走在红一军团的前面,他强忍着悲痛,一边掩埋着战友的遗体,一边艰难地前行着,先行到达了草地。
在进入草地的第六天,由于长时间泡在雨水里,杨永松双腿肿胀到已经无法起身。杨永松想,自己是要看到革命胜利的,坚决不能在这里倒下。
于是他穿上一双没有补丁的袜子——在一次胜仗后买的,套上一直舍不得穿的新草鞋,捡起一根木棍,凭着顽强的信念,紧紧跟在部队后面一步一撑地往前走。
不知过了多久,杨永松觉得自己的脚能感觉到暖和了,而且还在慢慢消肿,他非常高兴,知道在与阎王爷的比拼中,是自己赢了!
杨永松赶紧往前追赶革命队伍,一刻也不曾落下。杨永松就这样紧跟着革命队伍,走了整整一年,走到了陕甘苏区的吴起镇。看着那升起的太阳,杨永松忍不住哭了,长征结束了,胜利就要来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杨永松所在的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343旅685团。1937年8月23日,685团作为前卫,前往山西抗日前线。
在这里,杨永松和战友们协力打了个大胜仗——平型关战役,这不仅是八路军抗击日军的个大胜仗,更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个大胜利,有力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在此之后,杨永松跟着部队,保卫忻口,转战晋西,挺进山东……在战争的烽火中,杨永松不断成长,成长为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看着那鲜艳的红旗在空中飘扬,杨永松又一次流泪了,不同于长征结束的暂时胜利,现在的共产党人是历经苦尽甘来的完全胜利啊!
二排右一为杨永松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杨永松被授予了军衔,接过勋章的那一刻,他激动到无法自拔。而这些代表着荣誉的勋章,之后也被杨永松好好地保存着。对杨永松来说,这些就是他最珍视的宝贝。
建国之后,杨永松先后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工程兵任副政委、政委一职。退居二线后,杨永松也没有闲着,而是担任顾问,继续为军事建设贡献力量,直到1981年正式退休。
到如今,杨永松将军也已经103岁了,而当年参与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们,那些为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军们,也已一个个离去,只剩下他一个人。
毫无疑问,时间是残酷的,它带走了很多东西,但任有一些事物不被时间束缚,反而是超越了时间的限制,那就是精神信念。
杨永松将军为革命敢于牺牲的精神,为奉献一切的精神,还有无数已故将军积极向上的精神,无一不超脱万物,为当今迷茫中的年轻人指明前进的方向,他们的理想信念,就如同一条永不褪色的红线,熠熠生辉!
本文来自“浅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