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什么概念,瞅了瞅手里的摩托罗拉,自顾自地玩起了“贪吃蛇”,享受着上班摸鱼的快乐。
那时候手机还是手机,钱包也还是钱包——“真皮”钱包和LV钱包只是价格上有区别,在功能上没什么两样。手机里用得最勤的是电话簿和短信,钱包里则放着现金、身份证、银行卡、信用卡、会员卡、公交卡、名片、护身符、钥匙以及女朋友的照片,有的人卡片太多,不得不用上卡包。男人大部分隐私都集中在钱包里,比如XX饭店的金卡,XX小蜜的联系方式,夹在最隐秘的角落里,偶尔还会粘连着宾馆门缝塞进来的小卡片,被发现以后,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当然,女人常常会带着比较另类的钱包。小巧,看起来放不了多少东西,却很时髦,既有拉链式的,也有纽扣式的,里面除了装现金,还会有一个小囊,里面是发卡、橡皮筋之类的小玩意,很可能表面还有一颗爱心装饰,闻起来还挺香。
无所谓男人还是女人,他们最帅的动作,就是抽几张红票子出来,跟服务员说不用找了。
智能手机出现以后,这些就被完全取代了。是的,取代。它不仅是“智能”手机,还是“只能”手机。所有能用智能手机解决的问题,成了只能用智能手机,现在还在用钱包的人,大抵只剩下极少数人,世人眼中的“极少数人”。
纵观历史进程,但凡退下舞台的事物,一定是过时的,有悖社会发展的。比如过去的马车、蒸汽车,不仅速度慢,且效率低,自然被后面出现的燃油车所取代。而火车、飞机的相继出现,并没有取代汽车的位置,作为更快的交通工具,与汽车共存于社会,至于脚踏车、电动车、边三轮等,都在合适的地方发挥着各自的功用。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坐得起飞机,也不是每一段路程都需要火车。拥有小汽车的家庭,还得考虑车位和保养的问题,再加上环保和摇号,以及购置税等问题,公共交通就成了更优的选择。倘若再加上堵车的因素,骑车上下班说不定会更快。
出行方式更智能了,人们的选择更多了,于是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时代是在进步的。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有钱人还是穷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会开车还是不会开车,都能从中得到便捷和福利。
可惜这样好的模式,并没有完全普及到我们的生活。至少现在的老年人是不配去餐厅吃饭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收他们递上来的皱巴巴的现金,他们不够“智能”,只能让更智能的年轻人为他们点单。连坐公交车,都得递上智能手机里的“健康码”,倘若没有,就代表你不健康,只能下车步行。他们还不能发脾气,也不能投诉,这样就显得自己更加愚蠢。
我们的父母为了证明自己“不笨”,就开始学着通过手机下单,里面常常弹出各类有趣的窗口,比如“恭喜你中奖了”之类。由于不知道可以领券,他们常常买了所谓原价的商品,或者因为贪小便宜买了“山寨货”,惹来一顿耻笑。
于是这个年代的老人,常常和“贪小便宜”“没文化”“反应慢”之类的词语挂钩。这就好比一个腿脚不方便的人,由于外面只有脚踏车这一种交通工具,他必须强迫自己学会骑车,一边笨拙地学,一边被人说成是傻子。
我觉得“尊老爱幼”这句话,应该是不会被淘汰的,哪怕社会再“智能”也一样。
当老人被这个“只能社会”边缘化的同时,小孩也在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着。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户外聚会,来了几个小朋友,这些不满7岁的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偷偷用爸妈的账号在便利店买了零食,结果自然挨了骂。他们不得不拿着未拆封的零食去索要退款,在我的注视下,店员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了近50块的零钱,递到我手里时,其中一个小朋友说,假的!现金应该是红色的。
这就回到了我最初的问题,当“智能”变成“只能”以后,智能手机到底方便了什么?我实在不知。也忘记了到底从什么时候起,现金支付成了过时的操作。也许等我老的那一天,又会出现比“智能”更“智能”的东西,我得学习如何在“智能”的基础上变得更“智能”罢。别问为什么,只能这么做。
本文来自“九月朦胧”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0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