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彦宏
地方风物与演出场馆的趣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的城市,观看演出也会有不同特色。在北方的文化中心,宏大剧院之中,乐章间的咳嗽声就相较江南多一些。毫无疑问,一线城市观众的基本态度是有的。除了在第三乐章结束时以为全曲已完成而热烈鼓掌的少数情况外,乐章之间不能鼓掌——别人不鼓掌我也不鼓掌已成为常识。但不能说话、不能鼓掌不代表不能咳嗽,特别是气候干燥之时。
在同等城市能级的情况下,2500座、2000座的大剧场与大音乐厅与1500座、1200座音乐厅相比,后者的安静程度就更胜一筹。可利用的座位越多,越有赠票与购票体验者。其中不乏在歌剧现场大声聊天的朋友,不乏上座率1/2的优秀歌剧。可利用的座位越少,音乐爱好者就越集中,在小众圈子里越形成内循环。
为什么会咳嗽呢?因为既没有搞懂音乐对环境的基本要求是维护连贯性,又对冗长的音乐感到无聊无趣,咳嗽实乃自己心中认为的惟一能做之事。一方面,我们号召普及;一方面,大型作品直接被摆在尚未入门者面前,越普及似乎越损害了现场环境。
提示、互动与真正的普及
在许多国内知名剧院、音乐厅,“乐章之间不要鼓掌”的普及宣教都被放置在提示音内、手举牌上甚至大屏幕里。但就是这么简简单单一个举措,在许多城市长期不能普及。解决了音乐的连贯性问题,就一并解决了鼓掌、咳嗽与手机掉落的问题,“不鼓掌是文明,而咳嗽是理所应当”的误区也能被清扫。
至于最典型的“互动”——音乐中拍手,其原因追根溯源不仅仅在不懂、不会,更在无聊、无趣。事实上,除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绝大多数音乐会根本没有随着音乐拍手的习惯。但在中国,这种拍手的热情“互动”从《饮酒歌》到《卡门》序曲甚至是《保卫黄河》,一切加演的曲目都能在拍手中形成“生活充满节奏感”的互动。如果整场音乐会并不能给感到“听不懂”的观众带来太多美的享受,他们也很难在冗长的音乐中获得快乐,那么只有末尾的互动能给人提提气鼓鼓劲。将心比心地想一想,这是让人无奈的。演出在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时间飞快地过去,但改变的却很少。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场又一场的演出服务于大众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闲暇的幸福、仪式感与日常欣赏
“闲暇”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关键词,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最为必要的一个条件。愿意为演出付费的老年退休观众朋友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也是“小康”的真实写照,这样说毫不为过。但许多旧习惯却束缚了观演的过程,一些新事物又与旧习惯相互交织,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演出现场的秩序。
近期,一篇雄伟的音乐文献在全国以相当高的价格巡演,上座率极高。但这样的音乐文献是不是上座者能够欣赏或愿意欣赏的呢?还是说我们还要像十年前那样,为观众在冗长音乐中能“坐得住”表示赞赏?可反思的问题很多,关键是要找到症结,对症下药。
不错过每条推送
本文来自“七秒鱼.”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0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