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进入一大群人的社交场合,你会心跳加速、不知所措,还是侃侃而谈?
他们之间并不熟,年轻人居多。有意思的是,看到这场大型社交会时一些年轻人的尴尬状态时,网友们纷纷在弹幕上打出“像极了社交时的我”“社恐来报到”。
当你在电梯里遇到不熟的人时,会低头假装刷手机吗?
工作应酬时,是否无法鼓起勇气在酒桌上敬酒,要不停地做心理建设?
周末有约会,想起来又觉得尴尬,出门前想反悔了?
……
如果这几条都中了,年轻人就会戴上一顶“社恐”的帽子。社恐,或许是自嘲或戏谑的玩笑,但也是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社交焦虑。回避或抗拒社交活动,程度或轻或重。
年轻人口中的“社恐”究竟是怎么回事?慢慢和这届年轻人聊了聊,听听他们怎么说。
@小鹿
长大后一次过生日的经历,对许多人来说非常正常,但对我来说就是“社恐”经历。有一年过生日,我和几个大学同学在餐厅吃饭,大家拿出了为我准备的生日蛋糕,点燃蜡烛,齐声为我唱着生日歌。结果,餐厅里的服务员看到了,纷纷聚过来,一起拍手为我合唱生日歌。当时,他们的热情让我顿感不适,手心开始出汗。我知道他们是好心,但是自己好像不知所措,无法坦然接受这种大张旗鼓的祝福。因为一旦这样,我就成了全餐厅的焦点,这会让我的心跳速度直线飙升。
@吴童鞋
@雪一直下
在社交场合,我是属于沉默的一类人,但是内心却是相当澎湃。比如说,和同事在电梯里相遇,
再说个同样“社恐”朋友的事。她小时候所在城市的公交车并不是每一站都停,如果你要下车,必须在快到站时向司机喊出“这里有人要下车”,司机才会停站。而我的朋友因为无法在其他乘客面前隔着车厢向司机喊话,只能悲剧地一路坐到终点站……
@谭一谭
我们“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不知是从小就习惯了互联网交流,还是性格造就的,我非常喜欢线上交流,总能侃侃而谈。不管是和朋友,还是陌生网友,还能展露自己的小风趣。可是一到线下,我就变成“死猪一头”,不仅不再风趣,讲话也变得结结巴巴。我现在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目前工作也是
哎,谁让我们线上是话痨,线下是社恐呢。
一个结尾
不可否认,是否能享受社交,和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有重要关联。相对外向的朋友,会比内向的人更习惯社交场面。
慢慢认为,性格特质不是产生社恐的主因。对社交比较焦虑的年轻人,主要是受自己的惯性模式困扰,对自我容易否定、以及不自信而造成的。担心社交中表现不佳,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些都是产生社恐的原因。网络上更自如,是因为紧张的情绪、不自然的肢体动作、语言的卡壳等都可以潜伏起来,不被人发现。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过,
社恐们总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可是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做个不完美的人,挺好。
再说,每个人进入社会后,都会主动或被动进入多个“社交圈”。比如参加工作、进入婚姻、生儿育女等,又要和更多的人有连接、打交道,这些经历都是让你卸下社恐标签的成长过程。
小时候,有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等到长大了,熬成了中年人,社恐?不存在的。如果将社恐当成一个标签,有真社恐,那么也有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与热情洋溢的50后、60后父辈相比,80后、90后们更加淡定了。父辈们热爱群居,喜欢热闹,喜怒形于色;可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们却没那么热衷大团体活动,甚至表情也是一如既往的稳定。父辈们轻而易举就能发表一场演说,青年们却更爱在线上打“哈哈哈哈哈”“马克”“yyds”。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交性格”。父辈们都是大厂年代、大院时代走过来的人,上班在一起,下班成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在哪都是光荣集体中的一员,他们是浸泡在社交环境下的一代人。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90后、00后们不再和父母一样,有天然的群居环境,而是在各自的小家庭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他们的性格更爱独处,或拥有小范围的朋友圈,有自己的爱好。
对伪社恐们来说,贴个标签,开个玩笑,无伤大雅。人与人之间,理解万岁。
(题图为《五十公里桃花坞》剧照;文内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新华社)
本文来自“取一盏清酒”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0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