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手机的讯号是怎么发送出去的呢
我们就要了解一下“调变技术”
所谓的“调变技术”将电磁波的模拟信号调变为用0和1表示的数字信号.这里用到的调变技术一般有四种形式——(ASK,FSK,PSK,QSK)
(1)ASK:就是用振幅大小来代表0与1。
幅移键控ASK(AmplitudeShiftKeying)
ASK指的是振幅键控方式。这种调制方式是根据信号的不同,调节正弦波的幅度。
由于它的抗噪声能力较差,尤其是抗衰落的能力不强,因而一般只适宜在恒参信道下采用。
对于二进制幅度键控信号的频带宽度为二进制基带信号宽度的两倍。
(2)FSK:就是用频率不同来代表0与1。
频移键控。就是用数字信号去调制载波的频率。是信息传输中使用得较早的一种调制方式,它的主要优点是:实现起来较容易,抗噪声与抗衰减的性能较好。在中低速数据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利用基带数字信号离散取值特点去键控载波频率以传递信息的一种数字调制技术。
(3)PSK:就是用相位(波形)不同来代表0与1。
相移键控(phase-shiftkeying)
载波相位来表示信号占和空或者二进制1和O。对于有线线路上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能发生4个或8个不同的相移,系统要求在接收机上有精确和稳定的参考相位来分辨所使用的各种相位。利用不同的连续的相移键控,这个参考相位被按照相位改变而进行的编码数据所取代,并且通过将相位与前面的位进行比较来检测。
(4)QAM:就是同时使用振幅大小与相位(波形)不同来代表0与1。
又称正交幅度调制法。在二进制ASK系统中,其频带利用率是1bit/s·Hz,若利用正交载波调制技术传输ASK信号,可使频带利用率提高一倍。如果再把多进制与其它技术结合起来,还可进一步提高频带利用率。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技术称为正交幅度调制(QAM)。它是利用正交载波对两路信号分别进行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形成的。通常有二进制QAM,四进制QAM(16QAM),八进制QAM(64QAM),……等。
每个人的手机天线要传送出去的数码讯号0与1都变成不同波形的电磁波了,问题又来了,这么多不同波形的电磁波丢到空中,该如何区分那些是你的(和你通话的),那些是我的(和我通话的)呢?
这里就简答说一下"多工技术"
所谓的“多工技术”就是将电磁波区分给不同的使用者使用。
一般有(TDMFDMCDMOFDM)
(1)TDMA:时分多址(TDMA)是采用时分的多址技术。业务信道在不同的时间分配给不同的用户。如GSM、DAMPS等。
(2)FDMA:频分多址(FDMA)是采用调频的多址技术。业务信道在不同的频段分配给不同的用户。如TACS系统、AMPS系统等。
(3)CDMA:CDMA(码分多址)是采用扩频的码分多址技术。所有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段上根据不同的编码获得业务信道。
(4)OFDM: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技术,可以有效的抵抗多径效应,能够有效的利用频谱资源,类似于QPSK、16QAM等,用于对信息比特调制成码片发送出去
目前使用的手机是属于“数字通讯”,也就是我们讲话的声音(连续的模拟信号),先由手机转换成不连续的0与1两种数字信号,再经由数字调变转换成电磁波(模拟信号号载着数字信号),最后从天线传送出去,
讯号传送
关于语音信号传输
3.语音上传(讲电话):声音由麦克风接收以后为低频模拟信号号,经由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经由“基频芯片”进行资料压缩、加循环式重复检查码、频道编码、交错置、加密、格式化,再进行多工、调变等数字信号处理。
接下来经由“中频芯片(IF)”也就是高频模数转换器(DAC)转换为高频数字信号(电磁波);最后再经由“射频芯片(RF)”形成不同时间、频率、波形的电磁波由天线传送出去。
接下来经由“基频芯片(BB)”进行解调(De-modulation)、解多工(De-multiplexing)、解格式化(De-formatting)、解密(De-ciphering)、解交错置(De-inter-leaving)、频道解码(Channeldecoding)、解循环式重复检查码(CRC)、资料解压缩(Decoding)等数字信号处理,最后再经由低频数模转换器(DAC)转换为低频模拟信号(声音)由麦克风播放出来。
这只是简单的分析一下,可能会和书本知识有落差,知识为了更好的理解,望见谅。
转自:快科技
本文来自“轻颦浅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0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