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近期,不少用户反映自己的苹果账户被莫名盗刷,短时间内各地已有数百人遭遇盗刷,损失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被盗账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使用过免密支付或自动扣款的订阅服务。手机账号被盗刷,免密背后带来的便利和危险哪个更重要?安全专家建议,用户应避免使用生日、手机号等简单密码。在开通“免密支付”时,最好设定月度限额或单次支付限额,一旦出现意外,避免损失扩大。
责任在谁?
何时退款?关掉免密支付就安全了吗?
几个用户顺利地获得了被盗刷金额的退款,但大多数苹果用户并没有这样的好运。
苹果用户账户被盗刷事件陆续发生后,有大量用户致电苹果客服,要求退款。但据媒体报道,部分消费者在多次联系苹果客服后,对方仅“表示同情”,并告知其无法退款。
用户要定期改密码平台要及时发预警,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的打击固然重要,但对个人用户而言,一定要养成及时更改密码的习惯。尽管是云时代了,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些密码还是可以记在随身笔记本上,另外,平台要及时发预警,尽到对用户的信息的保密作用。
移动支付安全与便捷如何兼顾?
今年5月份欧盟就开始执行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现在看来执法力度也很强。如今中国内地,很多工作也在做,去年6月份生效的网络安全法,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等等,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都有很强的立法强度,但是执法如何能够更进一步?大街上还能看到卖个人信息的,所以从执法层面无疑还需要更有力的支撑。当然,法律上的约束只是一部分,真正重要且能达到效果的往往是平台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安全专家表示,“免密支付”虽然为用户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隐患同样也很多,因此用户在支付商品款项时,如发现页面上有“我同意”“授权”等字样的条款选项,要仔细浏览,不要轻易授权“免密支付”等功能。与此同时,用户在设置“免密支付”时,也要考虑到在该平台消费的频率和额度,对于那些使用频度低或平均消费额度较高的平台,尽量不要开通“免密支付”。
本文来自“取一盏清酒”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0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