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0月31日文章,原题:中国在临近空间“死亡区”测试新型间谍无人机 高空间谍无人机将有助于中国主导“临近空间”——地球大气层的一部分,而这如今正成为现代太空竞赛的核心区。
直到最近,这片区域仍被视为无人机的“死亡区”,因为该区域稀薄的空气很难产生升力,而极低的温度意味着电子部件容易失灵。然而,中国正在开发并测试的一种新型无人机似乎已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向其将该区域用于收集军事情报的雄心迈出至关重要一步。
上月,中国的研究机构在距地球表面25公里的临近空间成功测试一种无人机。两架大小与蝙蝠相仿的无人机在放飞前被超压气球带到不同高度,然后被电磁脉冲发射出去,其时速能在一个臂长的距离内从零加速至100公里。“就像射出一颗子弹,”来自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的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杨燕初(音)说。相较于飞行高度仍局限在约10公里且每架造价高达数百万美元的美国MQ-9“死神”和中国“彩虹5”系列无人机,杨的团队研发的这些临近空间无人机的造价将低至区区数百元人民币。它们携带的传感器包括地形测绘设备和用于定位军事部署或活动的电磁信号探测器。
随着美国寻求获得一种可渗透防空系统并深入敌后搜集敏感情报的新武器,近年来美国海军和美国宇航局已开展类似试飞。中国曾是临近空间竞赛的后来者,但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技术进展已超过其他大多数。杨说,“我们希望在2020年获得某些重大突破。它们将成为通往大规模应用的跳板。”
2017年9月10日,由中科院光电院研制的超压气球在内蒙古首飞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飞行的超压气球球体体积约7000立方米,设计升限25公里,载重能力约150公斤。球体构型采用“南北型”带加强筋的设计方案,相比传统零压气球能够承受更高压差并实现更长时间的飞行。飞行总飞行时间8小时,平飞高度约25公里。试验验证了球体设计与加工技术、超压气球能源、飞控、长距离测控技术、超压气球发放回收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并取得了超压气球球体及吊舱从日出到日中天整个飞行过程中的压差、温度数据,为后续球体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气球整个飞行过程中高度波动在数十米范围之内,体现了超压气球耐压能力强、高度波动小的特点。气球在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吊舱及球体均成功回收。
地面充气
从地面拍摄的气球平飞状态
本次超压气球飞行还搭载了四类五种载荷,成功完成了高空无人机投放、高空吊舱环境热控、高空农业育种、高空太阳能电池标定和高空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等试验,取得了大量有效的试验数据,其中多项试验均属国内。飞行试验完成了全部预定目标。超压气球飞行试验的成功,验证了超压气球设计的可靠性及其性能的优越性,属国内,标志着光电院在长航时超压气球研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对光电院牵头的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临近空间科学试验系统”提供了有效支撑,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9月10日,超压气球在内蒙古首飞,平飞高度约25公里,成功完成了高空无人机投放、高空吊舱环境热控等试验,其中多项试验均属国内。外媒的关注称,两架大小与蝙蝠相仿的无人机在放飞前被超压气球带到不同高度,然后就像射出子弹一般,在一个臂长的距离内从零加速至100公里每小时。global geopolitics 网站称,目前服役的飞行高度更高的无人机是美国的RQ-4全球鹰,高度在19公里。
临近空间(Near space),也被称为“近空间”、“亚轨道”或“空天过渡区”,是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由于其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而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您看完这条新闻的表情是?
本文来自“幻想症”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