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被牵狗女孩的狗绳绊倒在地,牵狗女孩看见后转身就跑,直到事发之后的8月19日23时40分许,女孩才和小一岁的弟弟回家。女孩牵了邻居家的狗,造成狗绳绊倒老人的意外事件,引发网络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女孩对此的态度是:
牵狗女孩是广东佛山市杏坛镇上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女“。从小父母离异,相依为命的父亲是当地人眼中的”烂仔“:不务正业、酗酒等。对于孩子每天的晚归,父亲习以为常,面对记者的好奇,女孩父亲说,这两个孩子有时候凌晨两三点才回,也不知道是去哪里玩了。很多时候,孩子做了错事,我们会理解为,毕竟还小只是孩子,不要计较那么多。然而,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问题的家庭教育环境。
牵狗女孩不顾老人摔倒逃离现场,是年少无知害怕吗?不是,是正面管教的缺失。
一、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是孩子拥抱彩虹,放飞梦想的成长基石
为人父母的智慧,在于给孩子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给孩子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与关心中拥抱彩虹,放飞梦想,自由成长。
1、和善与坚定并行的管教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勇于承担责任。
许多研究都表明:“决定孩子行为好坏的元素,不是管教的严格与宽松,而是父母是否参与孩子生活的过程。”父母对孩子和善、坚定的管教,让孩子的情绪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发展,明白做人的责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勇敢地面对,有承担的勇气。
德国卡尔·威特在《正面管教: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1920年的,美国的一个12岁的小男孩跟小伙伴踢足球的过程中,把邻居家的玻璃给弄坏了。大家纷纷跑走,只有这个小男孩留下来了。他不仅去跟老人低头认错,还请求老人的原谅。老人却坚持要小男孩赔钱。最后,小男孩只能回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父亲,他的父亲把需要赔付的15美元给了小男孩,但是很严肃地告诉他:“这个钱是我借给你的,你要想办法还给我。”
小男孩把钱赔给老人,并且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当他终于把15美元还给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骄傲地对他说:“一个能为自己的过错负责任的人,一定会有出息。”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美国的总统里根。里根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感触到,父亲的教导,让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星星拾贝壳认为,里根父亲的育儿智慧在于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情绪是平和的,他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通过借钱给孩子去面对问题,传递出一个坚定的育儿态度:“你可以犯错,但是后果要自己承担。”
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用怎样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呢?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个观点:没有天生聪慧的孩子,他们的聪慧源自其善于其善于沟通的父母。
为此,提到了优化大脑发育的亲子沟通3T原则,即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谈话
个T:共情关注
共情关注,就是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
如果每个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父母能用共情的语言回应,就可以增进和孩子的亲子亲密度。
以上三种情景,你如果分别用b、a、c的语言方式回应孩子,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和善坚定的正面管教语言。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就是要求父母要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过程,帮助孩子学会不同概念的词汇和面对问题的方法。例如,父母和孩子讲述正在做的事情,把谈话的焦点落到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在跟孩子交谈的时候,还能用眼神交流,孩子不仅学会了一项生活小技能,还能感受到家人暖暖的爱。
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时候要轮流参与讨论。轮流谈话的过程中,不仅仅向孩子发出“这是什么”的简单问题,父母需要把“为什么”、“怎么办”抛给孩子,让孩子在他们的思维世界里天马行空。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最终教会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无条件的爱是正面管教的底色
我们都有这样的童年记忆,父母会对我们说,你这次成绩考了,我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你把这些作业做了,我就给你买你喜欢吃的汉堡;你把家里的地板拖一遍,我就给你钱。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给孩子的爱变成了“一切看行为”,只有可以看见和衡量的行为才是爱的基础。
无条件的爱应该是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受、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现,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是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会有正面的积极力量在鼓舞他,并且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想办法、寻求帮助等渡过眼前的困境。反之,孩子就会产生压抑的精神负担,“我该做什么”才能得到父母的允许,孩子面对问题的情绪自控力就会失调。
二、正面管教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正面管教是为了赢得孩子,让孩子和父母和谐共处,彼此尊重。如果正面管教缺失,主要会给孩子造成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
自我评价系统失调:别人没有表扬我,这件事我就是做得不好;别人没有赞同我的观点,我就要想办法让大家的想法和我一致。
孩子因为自我评价系统的失调,引发了很多的负面的影响。讨好型人格、校园欺凌、抑郁症、跳楼自杀......这些仿佛都是孩子在倾诉:你看,我多孤独,活着多累。
自我评价系统失调的孩子也就不会从失败的经历中反思总结学到有价值的经验。
家庭归属感的缺失:无论我做什么,都不会被看见。我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长期缺失正面管教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他们通过叛逆来防御这个世界,寻找安全感。
@星星拾贝壳认为,越是叛逆的孩子,家庭的归属感越是缺乏。同时,他们也害怕自己犯错;因为,这样会被别人瞧不起,自己也会陷入自卑的漩涡中。
自卑的人又通常会有一个自我宽恕定律:我的错误都是别人引起的,我是可以被原谅的。
一个杀人犯被抓捕之后,不仅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还在说:“我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还不是因为被生活逼迫的,要不是他们那么逼我,我也不会走上这条路。”一个长期缺乏正面管教的孩子习惯用:“要不是~~,我也不会~~”的句型来面对问题。反正,自己的错误都是有理由的,都是别人引起的,我的行为是可以被原谅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挣更多的钱、因为夫妻不和离异等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正面管教。这种教育的忽视会导致孩子成长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勇敢地面对,父母也因此焦虑担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正面管教发挥应有的正向作用呢?
三、发挥正面管教的力量,要做好这3点
发挥正面管教的力量,我们需要认识到:育儿是理性的、建设性的、漫长的,不能感情用事;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随心所欲,因为管教的目的在于使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要重视方法方式。 孩子愿意听父母的话,乐于接受父母的开导和教诲,正面管教就开始发挥作用。父母才能顺利地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成长路上的一个个问题,帮助孩子成为有善心、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正面管教要做好以下三大点。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孩子遵从暗示,从小规范品行
孩子小时候的可塑性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深远,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品行放宽要求,等孩子长大之后,就很难对他严格了。
德国卡尔·威特在《正面管教: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在培养孩子的品行上,他们始终遵循与实施的原则是:公平、讲理、既严格又温和地对待孩子。
作者提到,当孩子还不到1岁的时候,卡尔也会对孩子严厉地说:“不!”然后,一面晃动钥匙或者其他新鲜的东西,强调说:“瞧”,时间久了之后,孩子就遵从了父母的暗示。
父母在正面管教孩子时,可以运用下面这几种暗示:
表情暗示:
美国心理学家爱帕尔·梅拉别思的研究显示,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面部表情占55%,可见神情在传达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次饭桌上,全家人坐一起吃晚饭,奶奶喜欢把肉都留给孙子吃,看着孩子的饭快吃完了,肉没吃多少,就赶紧把鸡腿夹给孩子。没想到孩子很生气地说:“奶奶,我的饭都快吃完了,我不吃鸡腿啦”还很烦躁地准备把鸡腿夹回菜盘上。这时候,我放下筷子,一脸严肃地盯着孩子。孩子知道自己大声对奶奶说话是不对的,立马小声地跟奶奶解释道:“奶奶,对不起,我吃饱了。”
语言暗示:
卡尔·威特在《正面管教: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提到,如果孩子在某些场合对某件事做了虽然是对的却很唐突的评论,他不会阻止孩子,而是用半开玩笑的语气对在场的人说:“看,他不过是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孩子,请你们千万不要在意。”孩子马上就能意识到自己说的话是不合时宜的。
动作暗示:
快5周岁的孩子在练习写数字的时候,坐姿总是不端正,还时不时地用手托着下巴。这时候,我发现我坐在孩子身边看书的时候为了舒坦点,身体是倚靠在墙壁上,手托着下巴。孩子无意间模仿了我的动作,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让孩子接受这种暗示,慢慢地孩子就调整了自己的坐姿。
暗示法要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起到尊重孩子、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施以有效影响的作用。
2、用有效的鼓励代替赞美
发现并鼓励孩子的优点:
有一次,我让一个妈妈说出孩子的优点,她想了很久才说出了3个。她说:“孩子的缺点可多了。”如果你觉得孩子存在某个缺点,那么要多坚持“原则”。
亮点
亮点原则,就是让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用支持和有效的鼓励去帮助孩子,孩子反而更容易改掉缺点。
例如,孩子坐不住的背后,是因为活泼精力充沛。精力充沛说明孩子身体健康。当孩子再活泼乱跳的时候,你就鼓励孩子说:“孩子,你的身体棒棒的,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旺盛的精力。”
父母有效的鼓励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处于良好的感受中,以好的心态在体验中发现自己不足之处。这比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有用多了。
鼓励并参与孩子的行动:
孩子最近在练习写数字,跟很多孩子一样,对写数字没有信心。孩子也没耐心,才写几个数字就想放弃了。看到他歪歪扭扭的数字,我心里总是忍不住去说他。但是,好几次都忍住了。刚开始写就去指指点点,肯定破坏孩子内心行动的持续性。
于是,我就拿着笔,跟着他一起写,一周下来,孩子写数字的时候可以一口气写完两行。我在看书、码字的时候,他还会主动拿起笔在练习。
父母用行动去支持孩子、给孩子示范,做到有效的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做事情带来的成就感,能够激发孩子们内心的力量,做到持续地做一件事。
3、召开家庭会议,分享“行为手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坐下谈论、分享生活,即召开家庭会议。我们可以在家庭会议里制订规矩、收集想法、征求意见,分享行为手册,让每个人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德国卡尔·威特在《正面管教: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
参加家庭会议,让孩子分享自己所得,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这对于他们走出社会为人处世都将提供帮助。那么如何制定家庭会议的流程呢?
时间:选一个全家人都有空的时间地点:全家人一致喜欢、不被打扰的地方成员:全家总动员主持人:家庭成员每人一周一次形式:对话、分享、每周一个主题讨论的问题:上一周“行为手册”的分享,下一周行动指南的调整总结:每一周的行动之星发言。
卡尔·威特《正面管教: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的封面上就写了一句话:“决定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愿每一个孩子都在父母的正面管教中收获不一样的早期教育,成为一个的人。
我是。90后老师,家有萌娃,关注我,一起聊育儿。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文来自“有一人”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