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23日凌晨1时41分,台湾省台东县海域发生6.6级地震(中国台网正式测定),震源深度20千米,几乎台湾省各地均有震感,并且在此之后大小余震不断(多家台媒体报道,整晚地震次数超四十起),多处路段边坡坍塌、出现落石,甚至花莲县的一处桥梁也因地震而垮塌,所幸无人员伤亡。
下图是台湾省气象局的关于1时41分的6.6级地震报告图,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但附近区域震感显著,其余台湾省各地也都有影响,就连海峡对岸的福建省沿海各市,如福州、泉州、厦门等也均有震感。
实际上3月23日当天,截至8点10分前,台湾地震已经高达五十多起,此外我也找到了台湾3月份的地震情况表,从下图可以看出,已经发生了80多起。
也就是说除了3月23日的五十多起,剩余的几十起也都是前20几天发生的,平均下来几乎每天都有,当然了,震级更高的还是23日的这次,其余的可谓都是小震。
(说到这,不免想起前几年在学校时去台湾参加比赛,到台北刚下飞机,才知道方才飞在天上的时,宜兰地震了,不过之后几天我们还是去了宜兰游玩,导游跟我们说:台湾地震很频繁,小震不怕,大震也跑不掉,都习以为常了)
这主要涉及到地震的成因,毕竟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地球上总是有些地区发生地震的次数就是比其它地方多,比如日本,因此地震显然不是随机均匀发生的,而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古时候,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很多自然现象都得不到合理解释,最后往往会归结到触怒神明等方面,比如地震,就认为是人间的帝王品德败坏,上天要惩罚他的子民。当然了,这样的解释,在今天看来是相当可笑的,因为科学告诉我们知道地震的成因出在地球自身上面。
初中地理就学到的知识,地球的主体结构可以分为三层,由内而外分别是: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咱们暂且不谈,因为地球的平均半径长达6371公里,对于生活在平均厚度才17公里的上的人类而言,对其影响更大的莫过于,毕竟地幔的厚度高达2800公里(几乎是半径的一半),而地幔的质量也占据了整个地球的67%,所以地幔里面的物质运动变化,可以直接左右地壳的变动。
因而目前科学界对地震成因的判断是因地壳板块运动产生的,而地壳的运动则与地幔有关,这一点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有重要体现,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地幔内部存在对流(这一点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地幔被夹在地核与地壳之间,虽然地壳的厚度很薄,但地幔那2800公里厚度足以产生剧烈的温差,要知道地心处的温度可是堪比太阳表面温度5500摄氏度的,因而地幔中的熔融物质将产生对流现象),如此一来浮在上面的大洋岩石圈就开始位移,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而旧大洋地壳就朝外推,最终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遇碰撞,俯冲进大陆下面,说到这就很清楚了,碰撞注定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地震就是表现形式之一,除此之外像海沟、岛屿、山脉等等都是因此而产生的(比如太平洋周边的岛屿、海沟、火山等等)。
从上面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台湾的位置就是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对接处附近(日本也是如此),因而这些地区注定地质运动最为明显,所以就有了下面这个我们熟知的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图(台湾正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
刚才上面所言的地震,准确来讲叫做:构造地震,虽然我们平时说的地震几乎全部都是它,但实际上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地震,比如塌陷地震、诱发地震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矿区因为过度踩空而导致的塌陷地震,同样具有危险性,但普遍而言,震源深度和震级都很小,所以相比于地球板块运动导致的构造地震,也就不那么“出名”了。
此外补充一点:台湾一晚发生的四十多起地震,其实绝大部分都属于
通俗而言,余震就是较大地震之后的小地震,其原理也很简单:虽然地震意味着板块运动能量的释放,但往往并不是一次就释放干净,而剩余的能量则会在之后不定期的爆发(当然了,震级不会超过主震)。
请注意,这里的不定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些余震就显得比较违背直觉。
就比如2021年7月14日发生在汶川的4.8级地震,事后专家表示:这次地震实际上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余震。听着有些不可思议,毕竟二者相隔了13年之久。如果再往前推一年,2020年7月12日,唐山发生了5.1级地震,实际上仍旧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本文来自“这条河叫时光”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1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