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名,大家都很关心。
但我更关心的是一个城市的 " 吨位 "。
" 吨位 " 就是一个城市的综合能级,包含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的复杂体现。
一般来说,很多 " 城市排名 " 都是单一指标的排名,或者是指数排名(复杂的计算模型,看不到具体数值),这篇文章来点不一样的,一是要列出具体数据,二是强调 " 双料 ",就是要一个城市同时满足 2 项重磅指标。
换句话说,单打是可以速成的,但要同时满足 " 既要、又要 ",成为双料型选手,是很难的。
而要在短时期内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就更难了。
正逢各大城市发布 2021 年的经济成绩单,可以挖掘很多有意思数据,下面就来一 一揭晓。
01
社消、外贸 " 双万亿 " 城市
下面统计了各大城市 2021 年的社消数据和外贸数据。
为什么要关心这两个数据?
大家知道,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从 " 投资驱动 " 转变为 " 消费驱动 "。
2021 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65.4%,消费重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力。
而观测消费,主要有两个宏观数据。一个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它反映的是内需情况,另一个是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外需的晴雨表。
下面是 202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 强城市:
2021 年,消费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南京、武汉、杭州。
其中只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 4 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万亿。
2021 年,上海的社零总额达到 18079.25 亿元,一骑绝尘,比 2020 年增加 2000 多亿,看来上海 2022 年就要突破 2 万亿大关了。
此外,北京社零总额达到 14867.7 亿元、重庆为 13967.67 亿元、广州 10122.56 亿元;2022 年,深圳、成都、苏州均有望破万亿。
下面是 2021 年外贸进出口额超 8000 亿的城市:
2021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万亿城市有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东莞、宁波、广州。
仅从出口额看,深圳一骑绝尘,外贸出口额全国,达到 19263.4 亿元,其次是上海 15718.7 亿元、苏州 14875.8 亿元,上海、深圳、苏州是全国工业实力的 TOP3 城市。
这里穿插一个题外话,哪些城市的经济外向度高?(城市经济外向度是指一个城市、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 GDP 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2020 年经济外向度更高的城市依次为:东莞、深圳、苏州、厦门、金华,这几个城市的外贸进出口额超过了它们的 GDP。
言归正传。
截止目前,中国内地 " 双万亿 " 城市,仅有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城市,由此可见," 双万亿 " 城市的含金量有多高。(双万亿是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均破万亿元)
2022 年," 双万亿 " 城市有望迎来扩容,有望晋级的城市有深圳、重庆、成都、苏州。
2021 年,深圳社零总额达 0.95 万亿、进出口总额达 3.5 万亿;重庆社零总额 1.39 万亿、进出口总额 0.8 万亿;成都社零总额 0.93 万亿、进出口总额 0.82 万亿;苏州社零总额 0.9 万亿、进出口总额 2.5 万亿。
02
人口、GDP 均迈入 " 大城市行列 "
本文的 " 大城市行列 ",主要是满足两个指标:城区人口 500 万以上、GDP 超过万亿。
城区人口是一个比常住人口更重要的指标,按照 2014 年 11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我国城市被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 500 万以上 1000 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 1000 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城区人口关系到地铁等大项目的审批。
下面是 2021 年出来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单:
目前中国内地有7 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14 个特大城市,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其中,武汉的城区人口已达到 995 万,离 1000 万仅一步之遥,可以说是准超大城市了。
再来看 2021 年的 24 个万亿城市:
GDP 排名全国第六的苏州,目前还不是特大城市。
此外,无锡、南通也是万亿城市,也都是地级市中的佼佼者,都还不是特大城市;江苏经济总量全国第二,但目前仅有一个特大城市,那就是南京。
与江苏不同,经济大省广东,已有 2 个超大城市(深圳、广州),以及 2 个特大城市(东莞、佛山)。
宁波 GDP 过万亿,但还不是特大城市,可见,浙江省目前也只有一个特大城市(杭州)。
再看第三经济大省山东,青岛、济南都是万亿城市,也都是特大城市。
福建有 2 个万亿 GDP 城市,分别是福州、泉州,但都不是特大城市。
安徽的合肥,GDP 超万亿,但还没有迈入特大城市。
看来,城区人口超过 500 万这个难度,一点不亚于 GDP 过万亿。
整体看来,24 个万亿 GDP 城市中,有苏州、无锡、南通、宁波、福州、泉州、合肥等 7 个城市还不是特大城市,或者说是城区人口未达到 500 万人。
14 个特大城市中,有沈阳、哈尔滨、昆明、大连等 4 个城市 GDP 还没有过万亿。(沈阳 2021 年 GDP 为 7250 亿、哈尔滨 5352 亿、昆明 7223 亿、大连 7826 亿)
看来,能同时满足城区人口超 500 万和 GDP 破万亿这 2 个指标,仍然是一个不小的门槛。
目前,同时满足 "GDP 过万亿 "、" 城区人口过 500 万 " 的城市是:
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南京、杭州、青岛、济南、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
03
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均跻身前十城市
本文梳理了各大城市发布的 GDP 数据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GDP 衡量的是城市经济总量水平,人均收入衡量城市人均发展水平。
在总量和人均上,均跻身前十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南京。
重庆、成都、武汉在总量上是很高的,但人均发展水平暂时没有达到前十。
宁波、厦门、无锡 3 个城市的人均发展水平是不错的,但总量上比较吃亏(人口、GDP 等),2021 年宁波 GDP 为 1.46 万亿、厦门 7034 亿、无锡 1.4 万亿。
值得一说的是,人均收入更高的十大城市,出现了苏州、无锡这样的普通地级市,其他 8 个均为行政级别高的城市。
04
二产、三产均超万亿城市
下面整理出 2021 年 GDP10 强城市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情况:
大家知道,一产增加值反映的是农业,二产增加值反映的是工业 / 制造业,三产增加值反映的是服务业(IT、金融、商业等等)。
统计发现,GDP10 强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全部突破万亿元,北上广深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北京、上海均超 3 万亿,广州、深圳在 2 万亿量级,重庆、成都、杭州、苏州、武汉、南京在 1 万亿 ~1.5 万亿之间。
这 2 年很多城市都强调要做强制造业(二产),因此二产增加值过万亿,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截止目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突破万亿的城市只有上海、深圳、重庆、苏州 4 个城市,下一个二产、三产齐破万亿的城市可能是北京、广州、武汉、成都等城市。
关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国际影响力等维度的城市分析,大家可以点击这些文章
《谁是中国科教第三城?》
《广州的医疗实力,可在国内排第几?》
《最新地铁排名!15 个城市地铁超 200 公里》
《最新发榜!国际机构眼中的中国城市排名》
《高能数据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城市?》
《中国第三城诞生!晋级亚洲第四,逼近全球第十》
综合以上所有指标来看,北上广的发挥是最稳定的,只有这三个城市没有明显的短板。由此判断,这三个城市的 " 吨位 " 也是更大,也是最稳健的。
深圳在经济上的成就非常高,即使在一线城市中,也是超的存在,但深圳在教育、医疗、交通、国际联系度等指标上,与北上广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在吨位上仅次于北上广深的是重庆、成都、武汉、杭州这四座城市。
本文来自“七秒鱼.”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