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7-9月是长江的洪水期,但是今天长江流域气候异常,干旱少雨。近期长江流域持续干旱,三峡水库缺水,水位持续下降,12日三峡水库已经下降到147米以下,14日三峡水库水位维持在147.01米,近日三峡水库水位一直维持在147米水位线附近,距离145米的水位下限仅仅差2米!可以说现在的三峡水库水位已经逼近死水位了!
三峡水库水位近几日维持在147米附近,无限接近145米限制水位。
长江下游更是严重缺水,现在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7~5.7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更低记录;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现在长江下游河道干涸缺水,部分河床干涸裸露,就如同下面的视频截图一样:
网传的长江三峡水库下游干涸的河床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是除了对降雨和水情判断失误,过去早的腾空库容来迎接未来的洪水外。也和三峡水库工程标准不够高,库容不够大有关。三峡水库库容不够高,无法从容应对极端气候。假设三峡有一千亿到两千亿库容,还会这样么?假设三峡水库有一两千亿库容,那么三峡水库现在即使每天以现在两倍的流量下泄,至少可以维持三到六个月。假如三峡有一两千亿库容,那么三峡水库就可能达到年调节功能(现在三峡水库是季调整功能),就可以调节分配长江一整年的流量,那么长江下游不可能出现创记录的低水位。
三峡水库的库容过小,无法从容应对极端气候。
过去对于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方案,也曾经提出过很多库容超过千亿,具备年调节能力的水库。比如民国时期曾经请美国水利工程专家做研究编制三峡水库方案,美国专家萨凡奇也带领团队经过研究,拿出了两个推荐方案,一个为坝高250米(蓄水位一般低于坝高数米),一个为225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部门组织相关机构和众多专家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方案,各种方案也全部都是组织的科学家经过长期调研提出的方案,没有一个方案是低级和业余的。当年长江委等相关机构和专家最早提出的三峡大坝方案也是有高坝方案的,高坝方案也是由大把水利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来的。重庆市政府也曾经提出希望采用200米高坝方案,长江委和水利部长也是支持三峡高坝方案的。比如当年主管长江的林一山就说“根据已掌握的水文资料,川江7、8两月洪水来量占干流沙市洪水量的95%以上,占城陵矶洪水量的61.4%到79.5%,占武汉洪水量的55.1%到76.2%。三峡位于川江出口,三峡水库有巨大的防洪库容,在正常高水位235米时,有效库容可达1150至1260亿立方米。修建三峡水库,可以根本解决两湖平原的水灾”。根据1956年《中国水利》杂志第五六期合刊上发表的一篇两万字的长文开始。作者是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林一山,题目为《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文章强调防洪是综合治理开发长江的首要任务,三峡是防洪性能更好的地区;提出“水库正常水位235米,可根本解决两湖平原的水灾;万吨巨轮终年通航于城陵矶和重庆之间;装机容量2300万千瓦,年发电量1500亿度”的设想。可以说235米高坝方案年发电量1500亿,几乎是后来175高坝方案年发电量800亿的近两倍(如果采用260米高坝方案,那么发电量估计能相当于现在的两倍多到三倍左右)。
三峡水库移民成本
至于移民,如果按235米方案,将迁移215万人口(仅仅比后来175米方案130万移民多85万,不到后者的两倍),当年三峡130万移民成本大概几百亿,235米方案多出的85万移民,大概只需增加几百亿移民成本。但是一年仅仅发电收益比现在多出 700亿度电(随着中国后来上游大量水电站建成,实际发电量可能会更多),还有防洪减灾收益、农业灌溉收益、南水北调引水受益人口、航运收益等收益无疑是巨大的。
三峡水库淹没面积
按照235米高坝方案,将淹没土地129万亩,约相当于860平方公里,这仅比后来的175米方案淹没的632平方公里多228平方公里,大概仅仅比后者多三分之一的面积。但是下游防洪减灾减淹面积收益是巨大的。我们不要看水库淹没面积,水库本身的面积比原来的土地面积价值更高,怎么说呢?这么说吧!一平方公里的三峡高坝水库的水面可以灌溉千万亩土地,也就是说高坝方案形成的一千亿到两千亿库容的三峡水库,完全可以灌溉上亿亩土地(想想丹江口水库,每年才引水百亿立方米,上千万亩土地和7900万人口却因此受益!)。可以说,235米高坝方案可能最多增加一两千亿投资成本,但是防洪、发电、航运收益都是能成倍增加的,并且这个收益可达千年。如果当初我们建设的是230-260米高坝方案,那么总库容可以达到一两千亿立方米,防洪库容比现在增加几倍以上(现在三峡的更大防洪库容是约220亿,而且要能来得及百分百腾出库容才能达到),防洪标准也许可以从百年一遇提升到千年一遇!下游很多为三峡建设的蓄洪区也可以消除了,蓄洪区千百万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了,不用再担心被当成蓄洪区泄洪了。我们就可以减少数万亿的淹没损失,增加许数万亿的经济效益!
三峡水库卫星地图
关于三峡正常蓄水位的选择,主要是由综合经济指标决定的,但是水工设计方面要配合做工作。民国时期有提出250米和225米方案,建国后也拟定过235米、220米、200米三个正常高水位方案,是由动能经济室提出的。后来,苏联专家提出正常高水位260米方案。这个方案淹没损失太严重,据说苏联专家组成员也多不赞成,但我们也不便立即否定,所以也配合做了一些工作,后来很快被否定了。研究的结果,拟采用正常高水位200米方案,这也是重庆市政府最希望采用的高程方案,因为重庆希望三峡终年都能通行万吨巨轮,不受枯木水期水位影响。以上几十年的研究足以说明,三峡可以建设高坝方案的。影响三峡高坝方案上马的不是地质条件,不是在工程难度;更大的困难其实是来自资金和反对的声音。毕竟国力是一个制约因素,拥有投票权的人大代表也是一个制约因素,而绝大多数人大代表都不是水利工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果采用高坝方案,移民可能会增加几十万到百万人。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上游多移民百万人,下游就可以减少淹没千万人,少淹没数万个亿的经济损失。需要知道的是,上游淹没区是欠发达地区,移民走后就没有后续淹没损失了;而下游是发达地区,绝大部分淹没损失基本都来自下游,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游依然有淹没损失,依然留有大片蓄洪区,这就是后来的方案的不足之处。
雄伟的三峡大坝
采用高坝方案,投资可能会增加仅增加一两千亿,但是每年的发电收益、防洪减灾收益、灌溉抗旱收益、城市引水、航运和港口经济收益等综合,预估就能达到上千亿。多增加的一两千亿投资,我们可能几年收益就能收回,而高坝方案大坝,库容增加几倍,水库淤积时间也会增加几倍,水库使用寿命可延长几倍时间,使用寿命完全达到上千年时间,千年累计综合收益可超百万亿!
气势磅礴的三峡水库泄洪景观
可以说,当年很多水利专家是支持高坝方案的,反对人士绝大多数都是非水利专业的人大委员,他们拥有自由行使的投票权力来否决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来的高坝方案。最后采用175米方案,完全是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几十年互相斗争和妥协的结果。我们没有采用很多科学家提出的高坝方案,虽然节省了一两千亿投资,但是每年我们少了多少收益和效益?仅仅发电一年就比235米方案少700亿度以上,还有航运、灌溉、防洪减灾等又要少多少收益呢?一千年累积下来,我们要少损失多少收益呢?可以说当年我们没有采用高坝方案,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重庆市曾经希望采用200米高坝方案,使重庆终年能通航万吨海轮。
如果我们有一两千亿容量的三峡水库库容,那么三峡水库就可以在洪水期几乎全部洪水都拦蓄下来分配给长江枯水期使用,而不是像现在白白地放掉。那么现在长江下游的干涸现象就可以避免,如果三峡水库有一千多亿库容,那么现在完全可以把现在长江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成倍提高,这样就可以极大的缓解现在的长江下游的干旱和河道干涸现象。巨大的库容对农业灌溉和南水北调也有巨大的作用,长江航道等级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高坝形成的库区完全可以通航十万吨级船舶(当然要不要建设那么大的船闸,是另外讨论的事情),重庆等上游城市完全可以变成能通航远洋海轮的海港城市。下游枯水浸期也可以成倍增加下泄流量,对航道也有极大的改善作用。并且能减少大量的淹没损失,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经济收益也会得到极大的增加。
本文来自“修夏”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