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又一次陷入到骚乱之中。
此次伊朗陷入困境,原因是因为一个“头巾”没有戴好的女孩儿——22岁女子玛莎·阿米尼(Mahsa Amini)的离奇死亡。
以女孩儿的死亡为起点,伊朗多地已连续5日爆发暴力示威。
暴力游行示威的声势蔓延很快,已经波及首都德黑兰等20多个主要城市,至少9人在混乱中死亡。
其中包括一名警察。
伊朗政府公布证据,称此次暴乱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性质变化。
游行示威演变成了街头骚乱,甚至更进一步升级为有计划地挑衅、伏击落单警察。
从警方公布的骚乱视频来看,暴乱者着装统一,有人负责发号施令,有人负责指挥,有人负责行动。
伊朗政府在此次骚乱中,也抓获了至少3名外国参与者。
说暴乱的升级是无组织,是没有外国势力参与,着实难以令人信服。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纳赛尔·卡纳尼(Nasser Kanaani)公开谴责美国及其盟友:
试图以人权问题作为政治筹码,干涉伊朗国内事务!
其实,伊朗不是次陷入到如此困境之中。
自1980年断交以来,伊朗与美国之间的冲突、对抗、敌视也延续至今。
简而言之,42年间,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撬动伊朗的机会。
最近一次暴乱是在2017年年底,大规模的骚乱导致了数百人伤亡。
一时间消息传得沸沸扬扬,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发六推,对游行示威大加赞赏,并称“压迫性的政权不会被永远忍受”、“是时候改变了。”
煽动之意毫不掩饰。
此事过后,伊朗开始展开全面调查,最终确定背后确实有美国情报部门操盘。
为此,伊朗立即针对美国情报部门在伊朗势力展开了打击。
而今天,伊朗国内的骚乱愈演愈烈,西方的态度一如既往的相似。
客观谈论伊朗这起事件,或许真的存在德黑兰警察执法不当问题。
但可疑点还是太多。
比如事件在极短时间内被疯狂传播,被大大小小的网络媒体进行集中炒作。
一个涉嫌暴力执法的案件,能够立即引发如此大规模的暴乱活动,然后很快从伊朗国内到国际各大媒体发力,各种不清楚来源的“情报”被西方人权组织公布出来,不仅助推了伊朗国内乱局的发展,更是形成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这线上线下“井喷”的背后,应当有一只黑手在推动,并且经验丰富、分工分明!
截至目前,不少臭名昭著的西方NGO团体,比如总部设在伦敦的人权组织“大赦国际”、总部位于挪威的库尔德人权组织Hengaw等NGO之类的组织表现地异常“兴奋”。
就如同蝇子见血一般,疯狂扑上去,让事件无穷扩大化。
而西方的政客们也乐得看见伊朗陷入乱局,做一个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的旁观者。
包括拜登在内的美国政客,已经公开发表言论“支持”游行示威示威者:
“我们与伊朗勇敢的公民和勇敢的妇女站在一起,他们现在正在示威以确保他们的基本权利。”
这一幕很容易让人想起曾经烧遍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运动。
在“阿拉伯之春”运动爆发前,已经有大量的NGO以及美国民主基金会(NED)等半官方机构渗透当地,培训活动分子。
随后的事情,我们都多少了解。
2010年2月17日,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死亡,点燃了一场对阿拉伯世界影响沉重而深远的“阿拉伯之春”运动。
这次运动最终导致阿拉伯世界超过140万人死亡,1500多万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各国基础设施损失近1万亿美元的严重后果。
即便是阿拉伯之春导火索发生地,被西方认为“阿拉伯之春”成功典范的突尼斯。
实际上却陷入了更惨的境地。
突尼斯人均GDP从运动发生之前的4000美金,骤降到3600美元。
阿拉伯之春四周年之后,阿拉伯世界一片“寒冬”。
就连西方媒体也“良心发现”,开始反思西方鼓吹的“革命”运动,是否只是一场残酷而凶险的政治阴谋。
CNN就曾专题梳理了也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这五个革命前后的境况。
忍不住在调查结果面前感叹:
“看看阿拉伯革命曾波及的几个,看看我们赞美的革命给它们带了什么来吧。”
生灵涂炭!一片狼藉!
这次事件的背后,还是有一种熟悉的味道:
导火索事件——各种NGO竞相参与——西方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各种“爆料”神秘却层出不穷——西方发声支持——局势失控。
我们暂无证据说明,伊朗当前愈演愈烈的暴力骚乱是否和西方政治势力渗透有什么样的联系。
但总觉得伊朗此次陷入动荡危机的时间,很是蹊跷。
不知道和发生的一些事情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众所周知,因为种种原因,美伊核协议谈判没有成功,美国和伊朗关系急转直下,美国人旋即炸死伊朗核建设人物苏莱曼尼,两国不止一次走向了战争的边缘。
拜登上台后,美伊关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走向了无望。
以至于拜登上台后军事上采取的次军事行动,就是在叙利亚境内轰炸伊朗目标。
在美国鼓动下,其中东地区的铁杆盟友以色列也趁火打劫大动干戈,对准伊朗据点发动了空袭。
伊朗也针对美国作出必要的还击。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事吃紧的时候,伊朗向俄罗斯提供大批军用无人机,让乌克兰战场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损失惨重。
而且,就在几天前,伊朗又正式加入上合组织。
至此,中俄伊“铁三角”的反美局面初步形成,对美国而言,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作为中东地区和中俄同时交好的,伊朗不受西方待见是摆明的事实。
所以,这时候抓住机会,给伊朗添点乱子,算不算把握战机?
最后,我们不能理解的是:
西方口口声声说要尊重伊斯兰妇女的自由意志。
但他们却忘记了自己通过的“布卡禁令”,严禁伊斯兰妇女佩戴“布卡”(头巾)。
在欧洲和北美等十几个,任何地方戴面纱和头巾都属违法。
即使驾驶私家车戴着头巾,只要警察发现都有权利迫停。
自由,难道是被阉割的自由?
只有选择不戴的自由,却没有选择戴的自由?
对此,我并不理解他们。
伊朗40多年来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制裁,发展经济一直像“带着锁链跳舞”。
经济发展的迟滞,反映在社会治理上确实存在了一些问题。
这次伊朗面临的“头巾危机”,也反映了其国内存在一些沉疴旧疾。
我不相信,西方是在关心伊朗的妇女以后究竟戴不戴头巾。
他们更在意中东地区,能不能消除障碍,随心所欲。
就像当年,他们根本并不关心突尼斯的那个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
一条“头巾”很轻。
但如果有风,有火,就能烧彻苍穹!
本文来自“七秒鱼.”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3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