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津云
津云新闻讯:9月27日,25岁的河东区委青年党员干部瑶瑶(化名)在天津市中心医院历经4个小时的采集后,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捐献。当天,生命的“种子”被送去上海,为一名8岁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瑶瑶也成为全国第14036位、天津第32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8月1日,刚刚完成河东区大规模核酸筛查下沉服务的瑶瑶突然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电话,“瑶瑶女士,您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是否愿意配合做进一步筛查和体检,以完成捐献。”接到电话的那一刻,瑶瑶脸上的表情由惊讶转为激动、兴奋,没想到三年前随手埋下的“种子”,三年后给她带来了这么大的惊喜。“说实话,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是有点懵的,没想到这种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在我身上。”瑶瑶回忆当时接电话的场景,她只记得自己说了几个字:“好的,没问题,我同意。”
“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成功率很低,能有一个帮助他人的机会,很难得!我不会拒绝,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瑶瑶当天晚上便将此事告知了父母,并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捐献的想法。
提起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经历,瑶瑶笑言那是一次美丽的“邂逅”。2019年3月的,正在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读大四的瑶瑶与同学在游玩时,偶然看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举办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主题宣传活动,她一下子就被爱心公益宣传的内容所吸引,更被捐献造血干细胞这种大爱善举所打动。她知道造血干细胞对血液病患者来说是救命的种子,但成功配型的难度极大,所以当时的她也萌生了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想法。在与现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流程后,瑶瑶便和同学一同签下了“志愿捐献者同意书”,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捐献者。
8月6日,瑶瑶进行了高分辨检测,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最终配型成功,瑶瑶已经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开始注意饮食,加强体育锻炼。高分辨检测的结果出人意料,瑶瑶和受捐者的HLA分型点位都是一致的,这在医学上概率很低。HLA分型点位一致度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这对受捐者来说无疑是更好的消息。这样的消息让瑶瑶既感叹缘分的奇妙,也越发想把捐赠干细胞这件事做好。8月23日,瑶瑶到医院接受了全面体检,体检结果显示她的指标符合捐赠标准,医生也叮嘱她一些注意事项,做好捐赠的准备。
直到采集日期最终确定,瑶瑶才将自己将要捐髓救人的事情告诉了单位领导,单位为此特意批准了她一个星期的假。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瑶瑶婉拒了领导的好意,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现在疫情当前我不能搞特殊,抗疫前线依然需要我,我会调整好自己,保证做到抗疫、救人两不误。”瑶瑶说。直到入院的前几天,瑶瑶仍坚守在抗疫最前线,在自己负责的服务点位大王庄街道长城公寓社区圆满完成扫码登记、流调排查等工作。
9月23日,瑶瑶独自一人来到天津市中心医院,正式开启了“捐献之旅”。27日,在完成了四天的细胞动员剂注射后,采集工作正式开始,这是捐赠工作的最重要一步。为保证采集过程中的安全稳定,瑶瑶要一直保持仰躺的姿势,两只胳膊也要一直保持静止不动。将近4个小时,一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造血分离机中取出,采集工作顺利完成。
由于造血干细胞捐献遵循“双盲”原则,瑶瑶并不知道受捐者的真实身份。在入院前她收到了天津市红十字会代为转交的8岁小女孩亲手写的一封信:“好心的阿姨,当你打开这封信时,我应该已经入仓了。爸爸妈妈说是你救了我的命,给了我一次重新正常生活的机会,一次看世界的机会。说一万次的谢谢,都表达不了内心的感激。当你的干细胞注入我的身体的时候,我们便成为有血缘的亲人……”稚嫩的字体,青涩的语言,在读到信的那一刻,瑶瑶当场哭了出来。“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
本文来自“无人街七号”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夏信息网立场,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47028026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xwhg.com/zh/44004.html